1368年,朱元璋在众多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并成为了明太祖。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出身的帝王,朱元璋自从参加起义之初便深知百姓疾苦,也看透了官吏的贪婪与腐败。通过不断扫清割据势力,朱元璋特别关注老百姓的生计,力求得到民心。正如古话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他最终凭借百姓的支持,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与朱元璋经历相似的李自成,在明朝末年却以悲剧收场。在经过多次与明朝军队的激战后,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推翻了明朝政权,自己也一度成为了皇帝。但令人意外的是,李自成仅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就被吴三桂及清军击败,最终身死他乡。为什么同样是草根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一人能够建立起王朝,而另一人却惨遭失败,最终沦为亡国之君?在我看来,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而这三点朱元璋是他没有学到的。
回溯到1358年,朱元璋在攻打婺源时,由于长时间未能攻下,心急如焚。此时,朱元璋的大将邓愈为他献计,推荐了一位名叫朱升的隐士,称其才智堪比诸葛亮,或许能为朱元璋提供帮助。朱元璋求贤若渴,听闻后立即召朱升出山。朱升到来后,为朱元璋提出了三条治国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开始在四方平定割据势力时,始终按照这三条方针执行。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朱元璋成功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而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这三条策略,致使他的起义最终走向了覆灭。
“高筑墙”指的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与防线。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选择南京作为根据地,先后平定了南方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在占领南方之后,他发起北伐,最终在名将徐达的带领下,将元朝宗室赶回蒙古草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与之对比,李自成在反抗明朝时,始终没有建立明确的根据地,采取的多是游击战术。尽管这种战术在短期内对明朝军队产生了很大困扰,但从长远来看,缺乏根据地支撑,对政权的建立和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再看看清朝,皇太极在清朝内部稳固之后,始终把沈阳作为固定的根据地,直到清军入关才迁都北京。李自成与朱元璋以及皇太极相比,缺乏战略眼光,始终未能认识到根据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广积粮”即为积攒足够的粮草储备。在古代战争中,粮草问题至关重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在稳固了根据地后,他致力于发展农业,提升粮食产量,并通过组织民众劳动,确保充足的粮草供应。而李自成的起义军,虽然在初期通过抢夺明朝地主、官吏手中的财富解决了部分军需,但这种来源并不稳定,远不能满足长时间的战争需要。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北京时,虽然严令不侵犯百姓,但很快他们就开始掠夺民财,逼迫地主富户交出钱财。这种做法反映出,李自成的部队已经习惯了抢劫,而其军队的纪律也因此变得松懈不堪。
最后,朱元璋的“缓称王”策略也至关重要。朱元璋直到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才正式称帝。在这之前,他只自称“王”,因为对元朝而言,谁先称帝,谁就成为目标。而李自成则不同,尽管其起义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与稳定的根据地,且未储备充足的军需,在推翻明朝后,他急于称帝,冒然登基。这样的举动,不仅没有稳固基础,反而使得李自成陷入了被敌人攻破的困境。
不少人曾提出一个假设:如果崇祯皇帝是朱元璋,清军是否还能入关?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因为明朝末年已经积重难返,朱元璋再世也未必能挽回大明的败局。但如果将李自成换成朱元璋,可以肯定地说,清军绝对不会有机会入关,因为朱元璋的军事领导力和战略眼光远远超过了关外的皇太极。可惜,这一切只能停留在假设之中。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逆转,最终明朝的灭亡并非因为像朱元璋这样的一位枭雄,而是因李自成这种草莽出将,天命已定,谁也无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