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束缚。这些束缚有时候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但更多时候,它们却成了我们无法突破的障碍。晁迥在《拟白乐天诗·其二》中曾写道:“勿贵由他者,他心是我魔。”也许,刘备的失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生的。
01
三国故事在中国历史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三国演义》更是让这段历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书中的曹操奸诈阴险,让许多人咬牙切齿;诸葛亮的智谋与手腕令人拍案叫绝;关羽的壮烈败走麦城让无数人为之痛心;刘备临终托孤,所展现的情感令人唏嘘。许多人都为三国演义中的悲惨结局感到惋惜,为什么正义的刘备会在“邪恶”的曹操面前失败呢?然而,尽管小说可以根据作者的设定对故事进行改编,历史的结局始终无法改变。
如同明月所说,在《对话》节目中,他写《明朝那些事儿》时,故事越写越悲惨,自己都感到心情沉重。明月曾幻想过崇祯帝不杀袁崇焕、皇太极死于心脏病、多尔衮被孝庄所除、满清回归白山黑水、李自成因水土不服而死,甚至大明可以永世长存。但历史的真相残酷无情,没有正义能最终战胜邪恶,王权也没有可能永恒。就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即便作者出于个人喜好,也无法颠覆历史的根本轨迹。
因此,尽管刘备举起汉室大旗,聚集了许多英才,他最终依然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事实上,刘备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注定的。在小说中,庞统临终时的遗言,实际上为刘备的失败指明了方向:“我的死,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这一句话,刘备并没有完全理解,他误以为庞统在怨恨天命不公,但诸葛亮却听懂了其中的深意,却也无力改变局面,甚至连解释都感到难以启齿。那么,这句话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呢?它又预示着怎样的命运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刘备的背景出发。
02
刘备虽为中山王之后,但因为时隔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卖草席的普通商人。有人认为刘备的出身注定了他不可能成就一番伟业,毕竟出身贫寒的人难以夺取天下。然而,这一看法显然站不住脚。自从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问世以来,历史上涌现出大量平民逆袭的例子,像刘邦、朱元璋等人,最终都从普通百姓起步,最终建立了伟大的王朝。刘备虽然早期并不显赫,但在三国初期,他已然建立了不小的名声,身边也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具备了称雄一方的潜力。
有些人认为刘备性格懦弱,曹操稍微一施手段就能让他惧怕、放弃战斗;遇到困境时常常痛哭流涕,甚至在被曹操追杀时仍不舍离去百姓。这种形象看似软弱无力,怎么可能与其他枭雄抗衡?但这种看法过于片面。虽然小说中强调刘备的仁爱与懦弱,罗贯中并没有忽略他智慧的一面。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中,刘备显现出极高的心理策略。
比如在小说中,虽然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说法,但实际上,刘备比诸葛亮更为深沉。他白帝城托孤的情节无论在小说中,还是正史中,都被记载下来。他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表面看似是让诸葛亮自便,但实际上,他已经洞察了诸葛亮的心思,并深知其心中有着二心。临终前,刘备巧妙地将自己的意图埋藏其中,成功地引导了诸葛亮的行动。这个细节表明,刘备不仅仅是一个仁义之人,更多时候,他把仁义当作夺取民心的工具。
然而,真正限制刘备成就的,不是他仁爱的性格,而是他自己在内心给自己套上的枷锁。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的蓝图中清晰地写明了“复兴汉室”的目标。这一目标无疑为刘备和诸葛亮奠定了蜀汉的基调:要统一天下,必须以汉室复兴为名义。回顾当时的历史,天下刚刚从四百年的统一中分裂,要称霸就必须拥有大义,而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诸葛亮的“复兴汉室”主张虽然理智,但也给刘备与蜀汉埋下了无法解开的困境。
因此,在刘备准备进攻益州时,迟疑不决,无法轻易采取行动。他是一位深知“仁义”之道的人,而此时他必须攻占同宗的刘璋领地,这显然与他一贯的仁义之道相冲突。当庞统提出三条计策时,刘备认为上策过于急功近,下策则过于缓慢。最终,刘备选择了中策,这直接导致了庞统的牺牲。庞统临终时所发出的感叹,也深刻揭示了他看透了刘备所背负的无形枷锁。
结语
庞统的临终遗言,或许正是罗贯中有意为之。小说中的诸葛亮虽然智计无双,但最终被命运的铁律所束缚。而庞统的早逝,则成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死似乎是天命的安排,若非如此,结合诸葛亮的智慧,两人或许能改变历史的走势。然而,历史的走向远非一两位谋士的智慧所能左右,天下大势的变化始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