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是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古代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作为江苏常州人,吕思勉与陈垣、钱穆、陈寅恪并列,被认为是古代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和丰富的著作,无疑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古代史研究方面,吕思勉的见解独特,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新的视野,他的著作值得细细研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王与名将组合之一。诸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足以说明他们非同凡响的功业和杰出的能力。但吕思勉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却并不高。他认为,汉武帝用兵不当,既不依赖功臣宿将,反而倚重卫青和霍去病等关系亲近的将领。吕思勉指出,汉武帝的军队纪律松散,士兵的待遇也不理想,导致了大量的伤亡和资源浪费。
吕思勉认为,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击败匈奴,并非依赖精妙的战略,而是因为两国的国力差距巨大。他强调,胜利的背后并非战略的成功,而是国力的堆积。历史上,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虽然赫赫有名,但吕思勉认为,他们的作战谋略并没有亮点,胜利更像是依靠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而这些看法,并非吕思勉空穴来风的批评,而是有依据的。比如,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了霍去病的军事行动,揭示了霍去病对士兵的苛刻态度,表明他在用兵时并不顾及士兵的生死。
然而,吕思勉的历史研究视角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倾向于从生产力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独树一帜。他并非完全否定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的军事才能,而是从国力角度解释他们的成功。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即使是名将也无法发挥作用,像孙承宗、袁崇焕等明朝名将,在面对清朝时也因为国力的衰弱而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吕思勉认为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早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吕雉、汉文帝和汉景帝等人的治国理政,已经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朝的强大,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为汉武帝日后的对外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朝的军队得到了充足的粮草支持,士气高涨,也为之后的北伐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匈奴的强盛与汉朝不相上下,使得双方在战略上需要更高的智慧。尽管汉武帝曾出兵三十万进行围堵,但匈奴成功突围,未能获胜,这表明仅凭兵力并不能轻易获胜。
汉武帝北伐匈奴的过程中,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将领均未能取得成功,而卫青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却凭借灵活的战术成功斩获战果。卫青之后,霍去病也多次出征,在沙漠中深入匈奴的心脏地带,屡次取得胜利,成为汉朝抵抗匈奴的主力之一。卫青与霍去病采用的策略,突破了过去仅限于边塞作战的局限,将战火直接引向了匈奴的核心区域。
然而,也有一些指挥失误的例子,比如李广利,他作为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长,屡次率兵远征,却多次失败,甚至最终投降了匈奴。而卫青与霍去病则凭借精湛的骑兵战术,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取得了胜利。卫青在漠北之战中的指挥得当,确保了汉军的胜利,否则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离不开汉朝强大的国力支撑,但他们个人的军事才能与谋略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在骑兵的运用方面,卫青与霍去病的战术创新,让他们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相比之下,汉武帝的策略相对较为冒进,未能像朱元璋那样积蓄力量,而是依靠不断的作战推进来维持优势。
因此,尽管吕思勉的研究强调国力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忽视汉武帝、卫青和霍去病在军事上的贡献。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靠国家的支持,还依赖于他们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