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四阿哥手握30万大军,雍正登基后他为何不反?
创始人
2025-09-13 10:03:08
0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722年冬,紫禁城飘着细雪,69岁的康熙皇帝躺在畅春园寝宫里,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痰音。

他挣扎着抬起手,想摸摸龙榻边那盏快熄灭的宫灯,却突然两眼一翻,大清帝国最扑朔迷离的权力交接,就这样在黑暗中拉开了帷幕。

要说这皇位争夺战,老十四胤禵本该是头号种子选手

1718年秋,准噶尔部在西藏闹得凶,康熙急得直拍龙案。满朝文武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时候派谁去前线,谁就是皇位继承人。

当"抚远大将军王"的金印交到27岁的胤禵手上时,连八大胡同的说书先生都改了词,天天唱"十四爷要当太子喽"。

胤禵倒也没让人失望。他在西宁城头插上清朝的黄龙旗,带着清军把准噶尔部撵得满山跑。

收复拉萨那天,藏民们排着队给他献哈达,有个老喇嘛跪着亲他的战靴,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

捷报传到京城时,康熙正在喝参汤,当场呛得直咳嗽,却还是提笔在奏折上批了四个大字:"大清栋梁"。

可这"栋梁"的位子还没坐热,紫禁城就传来噩耗

1722年腊月二十,康熙驾崩的消息传到西北大营时,胤禵正对着沙盘研究下一步进攻路线。

他摸着怀里温热的调兵虎符,突然觉得这玩意儿烫得惊人。按理说,大军凯旋本该论功行赏,可新皇登基的诏书里,他的名字竟被排到了年羹尧后面!

更要命的是,新任陕甘总督年羹尧派来的运粮队突然掉了链子。

原本该按时送到的军饷,在兰州城外转了三圈就是进不了军营。

胤禵的参将急得直跺脚:"大将军,再这么拖下去,弟兄们就要揭不开锅了!"

胤禵不是没想过反,可现实比戈壁滩的石头还硬

他手里确实有30万大军,但这些兵马可不是他老十四的私产。

八旗兵听命于各自的佐领,绿营兵的饷银攥在户部手里,就连蒙古骑兵的马匹都是从理藩院领的草料。

更要命的是,他亲舅舅家的表侄子,此刻正在年羹尧帐下当参将!

最让胤禵脊背发凉的是雍正登基后下的第一道圣旨:"着抚远大将军胤禵即刻返京,参加先帝丧仪。"

这看似平常的调令,实则掐住了胤禵的七寸,他的老母亲德妃还在宫里养病,发妻和三个嫡子全在京城住着,这时候敢说个"不"字,全家老小立马就得去宗人府喝茶。

其实康熙早就给儿子们埋好了雷

老皇帝晚年最忌讳的就是武将拥兵自重。他特意把胤禵的粮道交给年羹尧,又在西北各军中安插了无数眼线。

胤禵每调动一次兵马,京城兵部的档案房里就会多一份记录;他前脚刚收到蒙古王公送的宝马,后脚粘杆处就把礼单送到了康熙案头。

这些暗桩雍正接手后玩得更溜。胤禵还在路上呢,他亲信的副将就被以"贪墨军饷"的罪名下了大狱。

等胤禵风尘仆仆赶到通州,迎接他的不是红毯而是粘杆处的铁链,雍正连紫禁城都不让他进,直接把人塞进了景山寿皇殿。

胤禵被关进寿皇殿后,总算把世道看明白了

当年他带兵路过五台山,有个老和尚送他四句话:"龙生九子各不同,争来斗去一场空。金銮殿上真命主,原是深宫种花翁。"

那时候他笑这老和尚胡说八道,现在想想,可不就是在说四哥胤禛?

要说胤禵这辈子最后悔的,怕是没听懂康熙临终前的暗示。

老皇帝咽气前,曾单独召见过胤禵。当时康熙已经说不出话,只是抓着儿子的手在掌心划拉。

胤禵后来才琢磨过味来,那哪是写字啊,分明是在画"年"字的最后一竖!可惜等他明白过来时,年羹尧早就成了雍正的铁杆心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突... 然而,这种外交行为并非单纯的交流。蔡英文访日背后有其明确的政治意图——一方面,她借此扩大台湾的国际曝...
实探西贝制作罗永浩“同款套餐”... 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朱轩 洪宇 吴琪 罗永浩与连锁餐饮集团西贝关于“预制菜”的口水战仍在持续。事件...
原创 当...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务必点击“关注”按钮,便于我们今后为您提供更多此类文章,也方便您随时进行讨论与分...
宛城一夜:曹昂早逝与三国的权力... 历史的缺憾:曹昂之死与曹魏的命运转折 历史总是充满令人扼腕的"如果"。正如摇滚乐中不完美的破音反而成...
原创 朱... 历史上,明武宗朱厚照的名声不太好。 史书说朱厚照嗜酒好色,放荡不羁,强抢民女,还建立“豹房”,作为他...
原创 范...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很多,但能像范仲淹这样被后世之人膜拜千年的人,却少之又少。 千百年来,人们对范仲...
原创 李... 《——·前言·——》 李煜,南唐的最后一任皇帝,名列第六子。按照传统的继承秩序,像他这样的身份无缘登...
原创 最... 权力往往被视为腐蚀心灵的毒药,许多人深信这一点。然而,卢旺达的总统保罗·卡加梅似乎突破了这一规律。自...
原创 刘... 424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刘义符被他父亲刘裕精心挑选的辅政集团废除,尽管他仅仅在皇位上呆了不到两年。...
原创 原...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及权力的争夺战似乎常常在上演。这种现象并非鲜见,反而在多个时期中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