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的东南部,位于湖南、湖北与贵州三省交界的一个小县城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显山不露水,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这里诞生了许多革命先驱,其中以赵氏三兄妹最为人们铭记,他们分别是赵世兰、赵世炎和赵君陶。
赵世兰曾是我党一位年长且坚韧的老党员,领导过妇女解放运动,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过燃料工业部人事司司长等职务,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不幸遭受了迫害,最终含冤离世。
赵世炎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和周恩来一起在法国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革命领袖之一。后来,他成为了工人运动的先锋,组织过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人罢工,直到他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壮烈牺牲。
今天,我们将聚焦赵氏三兄妹中的最小一位,赵君陶。
赵君陶于1902年出生在酉阳县的龙潭镇(现属重庆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广泛激起了民众的觉醒,尤其是年轻一代。赵君陶在哥哥赵世炎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奋力投身社会变革。
在赵家,家庭环境对赵君陶影响深远。从小,她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并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基因,学业上一直表现优异。1925年,赵君陶顺利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此时,她广泛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和报刊,认识了许多有志青年,其中一位名叫李硕勋的青年与她心意相投,最终两人结为夫妻。
那时,赵君陶的哥哥赵世炎已经是工人运动的领军人物,组织了如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等多次罢工行动。受其影响,赵君陶也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下,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赵君陶被派往武汉,担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等职务,积极动员妇女为北伐事业提供支持。然而,令人没有预料的是,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发起了血腥镇压。在此白色恐怖的阴影下,我党并未屈服,而是通过武装起义予以回应,其中包括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
赵君陶在南昌起义中担任了宣传工作,起义失败后,她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曾担任中共中央妇女部的负责人。1931年,赵君陶的丈夫李硕勋在海南岛牺牲,赵君陶随即前往香港,继续为党工作。
1932年,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赵君陶带着儿子李鹏和女儿李琼来到成都,住在二哥赵世珏的家中,化名为教师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君陶在邓颖超的推荐下,来到重庆市合川县土主场的周家祠堂,创办了第三保育院,并担任院长。在这里,她与同事们一起抚养了超过800名战乱中的流离儿童,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健康与教育。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赵君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南开中学和北京化工学院的领导职务。然而,在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赵君陶因没有支持化工学院大规模兴办钢铁而遭到批评。
此后,赵君陶和赵世兰姐妹再次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和迫害。大革命失败后,姐妹俩回到四川,在二哥赵世双的家中隐匿,赵君陶以教书为生,暗中继续传播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在1935年红军长征时,姐妹俩与组织失联,并一度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和威胁。她们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斗争,最终成功脱险。
然而,十年动乱开始后,赵君陶姐妹被错误地指控为“大叛徒”,并遭受严重的批判和迫害。赵世兰因年老体弱于1969年1月含冤去世。赵君陶则被关进化工学院的“牛棚”,接受审讯。当审讯人员问她:“你的丈夫都死了,你怎么活到现在?”赵君陶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所有为革命献身的人都死了,哪里会有今天的胜利?”她的回答让审讯者哑口无言。
进入80年代,赵君陶健康每况愈下,但她依然坚持为姐姐赵世兰的冤屈奔走。最终,赵世兰在1985年1月得以平反。然而,赵君陶的健康已经岌岌可危。
1985年12月14日,赵君陶在昏迷中醒来,问道:“儿子怎么还没有来?”随后,她感慨道:“是我把他们拉扯大的,不容易啊。”最后,她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要防‘狗’,要防‘狗’啊。”然后,她安详地去世了。
赵君陶所说的“狗”,是指那些特务和叛徒。她在临终时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过去的伤痛,并警惕未来可能出现的“狗”。赵君陶于1985年12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