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字元才,是三国时期袁绍麾下的重要将领,出身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陈留高氏,在当时的士族和豪门中声誉甚高。身为袁绍的重要谋士之一,高干常常在袁绍的战事中担任重要角色,尤其在粮草供应和后勤保障方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责任。然而,在官渡之战之后,袁绍的节节败退让高干主动率兵投降曹操,最终退守并州。那么,既然高干已投降曹操,为何他后来又选择背叛呢?这一切的背后,涉及到他对袁绍深深的感激,也与他为人清高自大、难以屈服于曹操的性格息息相关。
在官渡之战中,虽然袁绍的兵力远超曹操,但在战役过程中,袁绍始终处于劣势,尽管采取了防守策略,却依然抵挡不住连番败退的局面。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其子袁尚继位,为了扭转局面,袁尚企图联合匈奴单于和马腾等势力反击曹操。然而,经过钟繇的反间,联军未能成功出兵,导致高干最终选择退守并州。建安九年,曹操再次发兵攻克邺城,高干无力抵抗,在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投降曹操,但依旧保有并州刺史的职务,这便是他在官渡之战后命运的转折。
在此之前,高干一直深受袁绍的器重,他心中对袁绍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初平二年,高干与辛评、郭图等人联合游说韩馥将冀州牧之位让渡给袁绍,这为袁绍正式掌控冀州创造了条件,也让高干逐步在袁绍的眼前崭露头角。从此,他开始为袁绍效力,并因功被封为并州刺史,掌握一州之地,与袁绍的儿子们共治一方,地位和权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说,袁绍是高干政治生涯中的伯乐,没有袁绍的提拔,就没有后来高干在并州的辉煌。因此,虽然高干最终投降曹操,他始终心存对袁绍的感恩,投降之举无疑是迫于形势,而非出自心愿。
高干性格中也有清高自大的成分,他对自身的能力和地位有着很高的自我评价。在曹操的麾下,他始终觉得屈尊下属于人,这种不甘心与自尊心也为他日后背叛曹操埋下了伏笔。虽然他已投降曹操并保有并州刺史的职务,拥有一定的权力,但他内心的高傲和对曹操的轻视,使得他始终不愿全心全意效忠于曹操。
在建安十年,曹操率军征讨荆州时,高干再度举兵反曹。尽管他手握一定的兵力与权力,但面对曹操强大的军队,他显然不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在未能成功反叛后,高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他选择前往荆州寻求援助,但途中经过上洛时,被曹操的部下所杀。高干的一生,正如他手下谋士所言,他虽然有志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缺乏足够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反而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高干的故事,无论从个人命运还是历史角度来看,都充满了无奈与遗憾。他的过人志向与缺乏足够能力的矛盾,注定了他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颗流星,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