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自己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十年,像韩信这样的人,实在不算稀奇。
这些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性——能力强、技术精湛,但常常表现得非常单纯幼稚,而且固执且容易纠结。他们做事往往希望能够同时获得利益和情感的满足,否则,就会给企业或组织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简而言之,这种人能够完成任务,却常常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权衡得失与人情世故,但他们却很骄傲,始终坚持自我,难以妥协。
实际上,这类人并不一定品行恶劣,但他们和小人有些相似——近他们时会显得非常冷淡甚至无礼,远离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和不满。
这样的个性让领导者通常很难容忍他们,除非是像李世民那样的领导者,能够全方位地压制下属,或许这种人才能被容忍。
所以,历史上关于韩信之死的争议就特别多,许多人批评刘邦和吕雉对韩信的背叛,认为他们是在“卸磨杀驴”。但也有一些人直指韩信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缺陷,认为他确实有很大的责任。
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不会有太多疑问,韩信之死,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和吕雉对他心存忌惮,另一方面,也因为韩信过于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轻率行事,最终自食其果。
被刘邦软禁在京城后,韩信确实密谋反叛,他与陈豨勾结,计划趁刘邦外出平叛时发动政变,控制朝廷。这一点无可争议。
但玩政治的吕雉当然不会轻易让他得逞,提前得知消息后,她联合萧何,将韩信骗入宫中,然后用宫女的竹签将他活活戳死。
韩信死前的愤怒与悔恼可见一斑。他痛苦地叫喊,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劝告。“悔”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韩信心头的悔意,让人好奇蒯通当初到底给了他什么样的忠告,是否真能改变韩信的命运?
蒯通,原名蒯彻,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称为蒯通。
关于蒯通的籍贯,有人说他是范阳人(今保定定兴),也有人认为他是齐人,至今无法考证清楚。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初次亮相,是在赵国。
陈胜起义后,天下大乱,武臣进攻赵地,逐渐逼近范阳。蒯通见机会来了,跑去找范阳县令徐公,开始了他的投机之路。他对徐公说:“您身处险境,我来是为了救您。”
徐公被吓得不知所措,赶紧询问为何如此危急。蒯通解释道:“您是秦朝的官员,行事严苛,得罪了不少人。武臣带兵而来,那些和您有恩怨的人可能趁机报复,您觉得自己能逃过一劫吗?”
徐公急忙问蒯通有什么办法。蒯通则向他解释,武臣并不清楚他与自己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战争成本来游说武臣。如果武臣继续紧逼范阳,后果可能会是两败俱伤;而如果能用高官厚禄招安,便能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冲突,还能树立政治典范。
徐公信了蒯通的话,将他送往武臣处。结果,蒯通成功地劝服了武臣,而徐公则因此得以保命。
蒯通的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动机。蒯通的行动逻辑是什么?他像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换句话说,专业的投机者。
蒯通这种人永远会让人觉得动机不纯,他做事通常是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
蒯通后来成为了韩信的部下,虽然具体过程不详,但可以推测,韩信在攻占赵地时,收拢了赵地的精英阶层,蒯通便在这个过程中被韩信招募。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在击败魏国、代国和赵国后,准备乘胜追击,征服齐国。可是当韩信未到齐国时,刘邦手下的郦食其凭借口才,提前劝降了齐国,这让韩信失去了进攻齐国的理由,便打算放弃。
这时,蒯通却给韩信出了个主意,他说:“郦食其不过是个口舌之利的人,既然齐国没有防备,您完全可以趁机攻占,这可是大功一件,您以后必定能获得更高的职位。”
蒯通的主意看似简单,却深藏腹黑。他告诉韩信,不必顾及刘邦的利益,只要打赢,功劳就是自己的;如果失败,齐国本就已投降,后果不大。
对韩信来说,这个建议在当时的情势下,的确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刘邦之前多次显示出对他的忌惮,甚至在彭城之战后,曾悄悄夺走他的兵权,令他陷入孤立。
蒯通的提议看似险恶,但在那个充满利益博弈的环境中,确实很可能会让韩信迅速得到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成功占领了齐国,但也因此导致了郦食其的惨死,而郦食其的死,充满了冤屈——他最终被齐王以残酷的方式煮死。
这件事的影响,必然引起刘邦的重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韩信都无法逃脱责任。
不过,齐国的残余势力顽强抵抗,并向西楚霸王项羽求援。然而,项羽正忙于应对刘邦的围困,无法亲自出征,最终派出了龙且带领十万精兵支援齐国。
然而,这一决策显然存在失误。项羽未能亲自出手,反而让韩信轻松击败了龙且和他的十万大军。
项羽的错误在于,他低估了韩信的能力,而未能正确判断局势。如果当时他亲自去会一会韩信,可能局势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