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带领荆州南郡的军队北伐,气吞万里如破竹之势,屡战屡胜,不仅击败了曹仁,还成功包围了襄阳和樊城。曹操对此形势感到极为焦虑,于是命令于禁带领七军三万精兵紧急驰援樊城。然而,结果却是惨败,七军被彻底淹没,几乎全军覆没,樊城因此陷入了更加紧迫的危险境地,随时都可能被关羽的军队攻破。
此时,东吴的孙权开始担心关羽若成功夺得樊城,势必会控制整个荆州,进而威胁到他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于是,孙权做出了背弃与刘备的联盟,决定联合曹操,从内外夹击关羽。他派遣吕蒙“白衣渡江”,通过不费一兵一卒的方式悄然夺取了荆州(南郡)。当关羽得知自己的根基——南郡失守时,心中顿时如五雷轰顶,手下的士兵纷纷逃散。关羽急忙败走麦城,且在向益州突围时不幸被擒,最终丧命。
假设历史给予关羽第二次机会,假如他在水淹七军后取得襄樊之战的胜利后果断选择“班师回朝”,返回南郡,他是否能保住荆州呢?答案是无法肯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关羽并不容易全身而退。
战争不是儿戏,决非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事情。关羽带领荆州兵北伐,初期进展顺利,接连三战获胜,甚至已经接近了樊城。此时如果贸然撤兵,很可能会遭到曹军的追击,导致全军溃败。有人认为,关羽已经将曹仁困于樊城,并且全歼了于禁的七军,曹军应该没有足够的力量追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曹操掌控着富饶的中原,兵力充足,即便于禁的七军损失惨重,曹操痛惜但并未遭遇致命打击。他很快派出徐晃带领第二路援军驰援曹仁,并命令张辽调动第三路援军待命。倘若关羽在水淹七军后见好就收,撤回南郡,撤退过程中很可能遭到曹军的追击。届时,类似长坂坡的悲剧可能再次发生,南郡势必会失守,而关羽能否顺利突围至益州,靠外援来翻盘,也未可知。因此,关羽处于“成功或死”的两难境地,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其次,吕蒙不会放过夺取南郡的大好时机。
公元219年,东吴的孙权更换了大都督鲁肃,派吕蒙接替他的职务,而吕蒙则早有意图收回荆州(南郡)。鲁肃曾为稳固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勉力说服孙权,将从曹仁手中夺回的南郡借给刘备,共同抗曹。然而,刘备迟迟不愿归还南郡,使得这一问题始终未解。吕蒙在担任大都督后,便开始执行收回荆州的计划。在关羽出征北伐,南郡空虚的关键时刻,吕蒙立即采取行动,白衣渡江顺利夺取南郡。即使孙权最初未决定立即发动武力,吕蒙也必然会极力劝说孙权采取武力收回南郡,毕竟荆州的战略意义对孙权极为重要。
结语:
从关羽开始发动襄樊之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踏上了没有回头路的战场——成功或死,没有其他选择。即便上天再次给他一个机会,假设在水淹七军并取得优势后,他选择撤退回南郡,他也很难守住荆州。无论是曹操的强大兵力,还是孙权的背叛,二者都会联手对付关羽,最终瓜分荆州。而除了外部的强大压力,关羽与驻守后方的糜芳和士仁之间的深层矛盾也在暗中削弱他的力量。在关羽如日中天时,这两人或许不会有所行动,但一旦关羽面临困境,他们很可能会在背后捅刀,趁机与敌人联合,最终让关羽陷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