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宫门深似海”,古人认为,一旦女子进入皇宫,就几乎无法再脱离。许多宫女一生都注定会死于深宫,哪怕是幸运地活下来,几乎也不可能得到恩宠,最终被放出宫外。然而,历史上也有些例外,尤其是清朝末期,溥仪退位之后。虽然退位之初,溥仪仍被允许继续住在紫禁城内,但不久后,他还是决定遣散大批宫女。
这些被放出的宫女,远没有想象中的自由和幸福。很多宫女离开宫殿后,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甚至连谋生的方式都找不到。即便是她们想要草率地结婚,也没有人愿意娶她们。因为生活的重压,溥仪不得不做出遣散宫女的决定。
溥仪未曾预料到宫女们出宫后的困境。起初,他决定让宫女们离开,是因为他无力再承担她们的生活开销。自清朝灭亡之后,溥仪和紫禁城中的所有人的去留问题变得复杂。由于有不少清朝遗老遗少,溥仪作为“吉祥物”依旧被保留在宫中,因此北洋政府决定让他留在紫禁城。然而,为了安抚溥仪,北洋政府每年给予他一笔不小的生活费,但这笔钱始终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毕竟,在清朝时,溥仪的花销是由国库支撑的,而与此相比,北洋政府的资金显得微不足道。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危机不断,溥仪得到的资金时常无法按时到位。为了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溥仪的下人甚至不得不拿着宫中的古董去变卖,财政状况之糟糕,显而易见。
要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溥仪只有两种选择:增加收入或减少开支。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几乎是不可能的。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中,外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相反,节约开支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他最终决定遣散大批宫人。在选择被遣散的人时,溥仪自然倾向于留下那些年轻、美貌、家世良好、能干的宫人。这无异于进行了一场宫人的“淘汰赛”,最终被遣散的,几乎都是那些能力较差的“淘汰者”。因此,离开皇宫的宫人,生活的出路自然也较为有限。
大部分宫女离宫后,生活极其困窘,这与她们的能力和过去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按照清朝的宫廷制度,绝大部分宫人都是年纪尚轻时被选入宫,直到溥仪遣散时,很多宫女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朝已经灭亡,封建帝制早已被推翻,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宫女的思维却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更为糟糕的是,由于时代动荡,许多宫女离开皇宫后,连原来的家人都找不到,只能四处奔波,寻找一份能谋生的差事。
在这时,宫女和太监的差异尤为突出。尽管太监们被阉割,但毕竟是男人,他们在体力上较强,能够做一些体力活来维持生计。而宫女们的情况则不同,她们除了伺候人,几乎没有其他技能,且因宫廷生活久而形成的软弱体质,使她们难以从事体力劳动,而外界的新兴事物也让她们的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许多宫女因此过得非常凄惨。
事实上,溥仪并没有忽视这些宫女的困境。他为每一位被遣散的宫女准备了100大洋的遣散费。虽然在普通百姓看来,100大洋或许算得上不少,但对于这些没有土地和家产的宫女而言,这笔钱根本不够用。更何况,清朝灭亡后的物价飞涨,100大洋早已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便按当时的物价,100大洋也很难在北京买一套住宅,更何况宫女们还得维持未来的生活。无奈之下,一些宫女想过结婚度过一生,但让她们没有想到的是,根本没有人愿意娶她们。
宫女无人愿娶的原因相当复杂。在以往的朝代,宫女出宫后,往往成为一些小富家庭的追求对象。尽管这些宫女年纪不轻,但她们在宫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且有的宫女与旧主家族保持着联系,拥有广泛的人脉,因而在婚姻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可惜,溥仪遣散的这些宫女却大多数缺乏这些人脉,而那些有关系的,基本都留在了宫中。更重要的是,在战乱频发的时代,娶一位宫女对于男人来说,无异于多一个拖累,反倒不如娶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女子。
宫女们难以嫁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宫女们的高龄。许多被遣散的宫女,年纪大多已经超过了30岁,甚至在今天,也常被称为“剩女”,更何况是在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的清朝末期。即使有些人不在乎宫女的年纪,也会在意她们的贞洁问题。清朝社会极其重视贞节,男人们对女性的贞操非常看重,而那些被遣散的宫女,常常被质疑是否仍然保持贞洁。
在皇宫内,宫女失贞的责任通常由两类人承担:一是皇帝本人,即溥仪;另一类则是太监。尽管太监已经被阉割,但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并未消除他们的欲望,反而在性欲方面更加变态。许多宫女正是因为太监的淫乱行为,才失去了贞操。
在溥仪的回忆录中,他也曾直白地提到,宫女们难以嫁人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宫女患有“血瘀症”,导致无法生育。根据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观念下,没人愿意娶这些无法生育的宫女。宫女们患有血瘀症,多数与宫中的冷气、长时间使用凉水以及过大的精神压力有关。无论她们因何患病,最终都遭遇了婚姻市场的冷眼和拒绝。许多宫女在耗尽遣散费后,只能堕入卖淫的境地,用此维生,悲惨至极。封建皇权对女性的压迫,便是从这一点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