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了刘备的托孤之后,诸葛亮始终兢兢业业地辅佐刘禅,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怕辜负了刘备的期望。然而,令他心生遗憾的是,在刘备临终前虽然交代过不能重用马谡,但诸葛亮却没有听从命令,最终启用了马谡。这个决定导致了令人痛心的失败。那么,马谡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让刘备如此忌惮,连诸葛亮这样老谋深算的人,也做出错误判断?
实际上,早在很久以前,诸葛亮就对马谡非常欣赏,特别喜欢和他讨论军事战略。马谡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对于行军作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两人堪称忘年之交,历史上记载,马谡有一颗聪明机智的心,善于博得别人开心。但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会得到诸葛亮的青睐呢?所以,马谡肯定具备某些特别的才华与潜力。
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开始频繁地与马谡讨论军事战略。马谡的理论深深打动了他,诸葛亮开始越发信任马谡,甚至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让马谡担任了军队先锋。历史往往爱捉弄人,如果马谡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他的真正实力,或许他会成为名震一时的将领。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在战场上,马谡的轻率冒进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败北后,马谡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回天,于是向诸葛亮写了一封长信,真诚地表达了自己无悔有他这样的朋友,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确实有着深厚的情谊。
为了大局,诸葛亮只能下令处决马谡,但他心中却充满了不舍与惋惜。尽管如此,他依然为马谡的家人安排了妥善的生活。可以想象,诸葛亮此时内心或许会有一丝后悔:如果当初遵从刘备的嘱托,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败,马谡也许不会因此丧命。
但事实上,不能全怪诸葛亮识人不清。马谡并非没有才干,刘备当初不重用他,实际上出于个人私心。毕竟,作为君主和谋士,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马谡的哥哥马良在朝中的权力已然非常大,因此刘备担心若马谡得到了重用,两兄弟势必会在权力上产生竞争,这样一来容易引发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为了避免可能的变数,刘备认为马谡不宜受到重用。
因此,政治的复杂性往往很残酷。即便马谡拥有才华,若时机不对、身份不合,依然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作为主公的刘备,向来不喜欢浮夸的手下。每当讨论战争策略时,马谡总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理论,但刘备认为他过于张扬,心中对他并无好感。刘备更青睐诸葛亮这种稳重、深思熟虑的谋士,觉得他分析问题条理清晰,能给出务实的建议。而像马谡这样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在刘备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急功近利、缺乏成熟的年轻人。甚至临终时,刘备特别叮嘱诸葛亮,认为马谡虽有言辞过人之处,却不具备真正的将才,若继续重用,必定会给蜀国带来灾难。马谡的“言过其实”也最终未能改变刘备的预见。可惜,诸葛亮没有遵从主公的教诲,导致了刘备的话变成了现实。
如果马谡能够有机会在其他将领的麾下锻炼,若他能得到更成熟的指导,或许在战场上的表现会更加稳健,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场无法挽回的失败。所以说,真正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是他是否能认清自己,保持稳重的心态与自信。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困境中不急躁、不气馁,得意时不骄傲、不自满,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