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二记
最近我在阅读和撰写历史文章时,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皇帝称谓的演变,这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似乎有些耐人寻味。
在汉朝和隋朝的皇帝中,我们常用“某某帝”这样的爱称,例如汉武帝;而唐朝和宋朝的皇帝,我们则习惯称其为“某某宗”或“某某祖”,例如唐太宗、宋太祖;而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称呼则简化为年号,比如康熙皇帝。以唐朝的李世民为例,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称他为唐太宗,而不是干脆叫他唐文帝,或者是贞观皇帝呢?
仔细分析这些皇帝的称谓,实际上不难总结出几个规律:首先,称“帝”实际上是使用他的谥号;而称为“宗”或“祖”则是为了指他的庙号。我们可以看出,汉隋皇帝是通过谥号来称谓的,而唐宋皇帝则主要使用庙号,而明清两代则更倾向于使用年号。
所谓的谥号,其实是对个人一生所作所为的总结,经过生前后对功过的评判,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高度概括其一生,可能是赞美、批评,或带有同情色彩。例如,使用“文”这个字则表明是褒义,可以算作美谥,而隋炀帝的“炀”则被视为恶谥,专指批评的性质。像“思”、“憨”这样的字则可以归为平谥,带有一些同情的成分。
谥号制度自周朝建立以来便开始形成,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这一制度受到了一些挑战。由于有人质疑“子议父,臣议君”的观念,秦始皇因此在位期间选择了直接废除谥号。然而,到了西汉,谥号又得以恢复并发展。
在隋朝时期,谥号的形式相对简短,通常为一字或两字,例如我们熟悉的刘彻有“孝武”的谥号,刘秀则是“光武”,而曹操、司马炎、宇文邕及杨坚等人都被称作“武”的谥号,造成了谥号的重复使用,显得有些尴尬。随着唐朝的开创,谥号的字数开始逐渐增加,李世民的谥号便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种情况无疑使得对皇帝的称呼变得更加复杂化。
因此,为了避免谥号的混淆,另一个名称应运而生,那便是庙号。皇帝去世后,其遗体将被安置在宗庙中接受祭祀,而此时所使用的称谓便是庙号。然而,庙号并非轻易能得,拥有庙号的皇帝必然是对国家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只有值得祭祀,才能够建立庙宇,受到后世的缅怀。例如,汉景帝刘启就没有庙号。
自三国时期起,庙号的使用愈加普遍。由于谥号的逐渐增多且几乎全为美谥,庙号便成为了皇帝评价的重要标准。开国立业的皇帝被称为太祖,而继承其基业并发扬光大的则是太宗,至于仅仅守成的统治者则被称为世宗,守成再弱则为哲宗、显宗;若心中有复兴之志却无力施行,则称为肃宗。而康熙为何被称为圣祖?因为他重新开疆拓土,尽管其中有许多无奈的历史。
另外,由于传统的称谓使用了谥号和庙号,最后不得不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起源于汉武帝时代,主要用作记录年代之用。皇帝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更改年号,例如遇上吉兆时可能会改年号,若面临外患等突发事件,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能会有多个年号,这种情况常常并不固定。
到明清时期,年号的使用趋于固定。当无法联结谥号和庙号之时,便更倾向于使用年号来称谓。以上便是关于皇帝称谓演变的一个简要介绍,因此刘彻自然被称作汉武帝,李世民理应称为唐太宗,而雍正帝则是大家熟悉的四爷。
每天为您带来精彩的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