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指的是国土的广袤与政权的唯一性,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中央必须对地方拥有绝对的控制。比如说秦汉时期,虽然当时的国土面积没有如今这么广阔,而且很多我们现在熟知的国土都不在秦汉的控制范围内,但我们依然可以称秦汉为大一统的王朝。这是因为,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无论是秦汉时期的“郡-县架构”,隋唐时期的“州-县架构”还是明清时期的“省-府-县架构”,中央政府对地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控制。
以清朝为例,地方的管理层级非常严密,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到知县等,都归礼部统一管辖,连一些较为低级的职位,如典史、税课大使等,亦归吏部管理。只有“吏部”中的官员才有资格由各级衙署自主聘用。地方上的人员,如俗称的“师爷”,便属于此类由衙署自行挑选的职位。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大一统王朝的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国土必须包括华夏民族的传统领土,或至少涵盖华夏民族的核心区域。大一统的概念,特指中国古代的王朝。例如,尽管秦汉时期,匈奴一直与汉朝对抗,但秦汉依旧是大一统的代表性王朝,因为匈奴所占领的地区在夏商周时期并非华夏民族的核心土地,属于异族或外域。
其次,政权的唯一性。大一统的王朝必须在华夏民族的核心地区具备唯一的政权。当多个政权同时存在并彼此对抗时,就无法算作大一统王朝。像辽-宋-西夏、辽-金-西夏等并立时期,无论是辽、金、宋还是西夏,都不能称为大一统王朝。同样,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等王朝也不具备大一统的性质,即便它们在内部对地方有所控制。
最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中央政府必须具备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能力。
然而,夏商周三代并不完全符合这三项标准。特别是中央无法对地方事务进行直接控制,便成为了显著的不足。以周朝为例,虽然周天子被视为“天下共主”,但他并不具备对各个诸侯国的实际管理能力。特别是在西周后期,周天子由于权力衰退,已经无法干预诸侯国的内政。尤其在郑庄公射箭事件后,周天子的地位急剧下降,诸侯早已不再视其为权威,何谈大一统?
另外,周朝的政权唯一性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周朝与其他诸侯的关系更像是最强大的政权,其他诸侯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各自的封国有着完整的行政体系,根本不是周的“下级行政区”。因此,夏商周三代的中央集权不足,无法被视作大一统王朝。
相对而言,秦朝则完全符合大一统王朝的标准,尽管其国土与周朝的诸侯国大致重合,秦却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而周朝,虽然在理论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并未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终未能成为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