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最后三位皇帝都在二十多岁年轻时就去世了,难以避免地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幕后原因?不过,魏晋时代的人们早已习惯将这一切归结为天命的转移。魏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是高贵乡公曹髦,他在发动宫中起义后,仅年仅二十岁就死于非命。在晋朝史学家笔下,曹髦被誉为魏少帝,史书中记载他与曹操有着相似的英勇与风范。相比前任皇帝,曹髦的形象要更为高尚。从他攻打司马懿的举动来看,可以看出他已是魏国最后的精神寄托。
曹髦愤怒的心情:对司马氏专权的抗议
司马氏的专权实际上从曹芳时代就已经悄然开始。当时的高平陵之变震动了整个魏国,曹爽本是魏国的权臣,却在关键时刻将兵权交给了他的死敌司马懿,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令人难以理解。当时曹爽手握兵权,甚至有着皇帝的名分,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高平陵之变之后,魏国的实际控制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司马懿手中。曹芳成为了司马懿眼中的傀儡,甚至对自己的地位心知肚明,他放任朝政,任由司马懿主宰一切。司马懿的权力越来越重,曹芳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摆设,最终司马懿利用这一点,使得曹芳的皇帝位置不复存在,魏国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曹髦。史书记载他为魏少帝。曹髦即位后,便心怀夺回魏国实权的宏图。
《汉晋春秋》详细记载了曹髦与司马懿之间的博弈,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三国志》未能涵盖的内容。从曹髦即位后的第三年开始,司马懿便因攻占吴国寿春并斩杀诸葛涎的功勋,被加封为魏国丞相,并被封为晋公。司马懿的权势迅速膨胀,甚至在加封时,依照当年曹操和霍光的故事,为其加了九锡,司马懿谦让了九次才勉强接受这一荣耀。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曹髦深刻意识到,曹氏家族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于是,他召见了身边的两位重臣——王沈和尚书王经,表达了他不愿屈服的决心,提出要与司马懿一战。尽管这两位臣子极力劝阻,提醒曹髦忍耐,但曹髦决心已定,并宣称:若死,亦无怨言。
曹髦发动的宫中政变
曹髦发动的这场宫中政变,来得极为突然。与传统政变不同,这次并非大臣们发起,而是曹髦亲自决定发动的。他忍无可忍,决定拼尽全力一搏。皇宫的内外,曹髦的举动震动了整个魏国。曹髦先向太后报告了自己的决定,并获得了她的一部分支持,随即带领几百名护卫兵开始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试图阻止曹髦,但曹髦知晓他是忠臣,未曾伤他。而中护军贾充率领的士兵则在南阙与曹髦的队伍发生了激烈冲突。贾充虽然忠于司马懿,但见到是皇帝出手,军队中的士兵并未立刻行动,直到贾充亲自下令,才激起了士兵的攻击。
在紧张的战斗中,太子舍人竟从背后刺杀了曹髦,刀锋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迅速喷涌而出。这一幕令整个魏国为之震惊。司马懿父子听闻此事后,不禁痛哭流涕。司马懿悲叹道:曹髦如此行事,岂是为了毁掉我司马家族的声誉吗?
这场刺杀不同寻常,史书中并未简单地记载曹髦的正面死亡,而是提到他是从背后被刺。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一记载暗示着曹髦身边已经完全由司马懿的人马占据,背后插刀的正是当时的心腹。是否暗示了曹髦的决策失误,或许这正是史学家想表达的深意:魏国皇帝曹髦已完全失去了宫中禁兵的支持。
结语:曹髦死后魏国的动荡
曹髦发动政变失败之后,司马懿父子似乎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当初支持曹髦的皇太后曹睿的妻子,看到曹髦的死,惊恐万分,立刻改变了立场,转而投靠了司马懿家族。她甚至表示,曹髦年轻时喜好文学,但随着长大,他变得愈发暴虐,最终成为了一个暴君。司马懿父子对于曹髦的逼迫,已经深深影响了宫廷中每一个人的立场,甚至让皇太后不得不重新表态,这种权力的压迫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