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如果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这一防线能否稳住?我们来探讨一下
从地图上来看,街亭的地理位置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战略来说,并非一片极为重要的土地。实际上,从街亭这个位置想要对诸葛亮的主力军进行包夹,所需的距离势必是诸葛亮军队到达蜀军后方防线的两倍。换句话说,即使街亭失守,也不会对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的撤退造成直接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赵云所负责的那条线路极为关键,一旦被敌军突破,诸葛亮的主力军可能会在瞬间陷入危机,仿佛被包饺子一般。
首先,回顾第一次北伐的历史背景,魏延当时肩负重任,亲自率兵攻打由郭淮守卫的上邽地区。而与此同时,赵云则在箕谷负责引诱曹真大军,制造战机。至于王平,此前虽为投诚的将领,但他并未充分展现出应有的能力与忠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在街亭抵挡张郃率领的五万精锐部队,除了马谡以外,诸葛亮似乎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其次,虽然刘备曾经批评马谡在言论上夸大其辞,不值得重用,但那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彼时的马谡尚且年轻,经过六年的历练与磨砺,或许他已然成长为一个更为成熟的指挥官。
此外,诸葛亮在多次考察与反复沟通中,已对马谡的智慧和谋略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在诸葛亮南征的前夕,马谡针对“攻心为上”的战略建议与诸葛亮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使得诸葛亮对他格外重视。不过,诸葛亮也清楚,马谡在实战经验上有所欠缺,因此需要给予其机会来锻炼。这也导致一些人认为诸葛亮用人失当,但刘备对诸葛亮的能力持有高度的信任,他并不认为诸葛亮无法识人用人。毕竟,如果诸葛亮真的不善用人,那么如何能成为千古名相呢?更不必提刘备与曹操也曾犯过重要的用人错误。
《三国志》的记载中指出,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可见,战争中的经验至关重要,马谡的失败正是因缺少实战经验。而魏延久经战争的锻炼,必然会避免做出错误决策,比如放弃水源或弃城上山等愚蠢之举。相反,他能够稳扎稳打,先争取不败之地,再伺机而动,利用奇兵与敌军实施突然袭击,获得胜利。这就像张飞当年在巴西打败张郃一样,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从兵力对比来看,街亭的两万五千兵力面对的是壮大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可能是由于诸葛亮的情报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对敌军实力的误判。在这种悬殊的兵力对抗下,即使兵力稍有优势的情况下,仍显得紧张无比,更何况在缺乏险地可守的情况下。试想以魏延的勇气和智慧,绝非能与司马懿匹敌,即使他能守住一时之地,也只能给诸葛亮争取调整兵力的时间,彻底稳住街亭将是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