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盾牌被视为士兵的“护身符”之一。在冷兵器时代,还未出现枪械的情况下,盾牌不仅能有效抵挡刀剑的攻击,还能防御从远处射来的冷箭。可以说,正是由于盾牌的存在,古代士兵的生存几率显著提高。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古代的盾牌通常是由木材或野兽皮毛制成,面对冷兵器的攻击时,它们被贯穿的风险仍然相当高。那么,为什么古人不选择全部使用金属来制作盾牌呢?如果那样的话,是不是在战场上就更加安全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代的冶金工业入手。事实上,历史上中国的金属产量长期以来都不算丰富,尤其是青铜和钢铁这类用于兵器的金属材料,实际上每一块都是价值连城。这使得在春秋战国之前,打仗几乎是贵族和富裕阶层才能参与的活动。因此,面对那种并不能直接致敌于死的盾牌,古人们很难舍得全部用金属来制造。一般而言,古代的盾牌都是以木材为主料,再在表面加一层金属,以增强盾牌的坚固程度,尽可能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升防御力。
另外,从战场实用的角度来说,使用全金属制作的盾牌在携带上是极为不便的。以街道上的井盖为例,其重量通常超过60斤,如果将其与古代的盾牌相提并论,便不难理解。在战斗中,士兵是无法背负如此沉重的盾牌前进的,这样会消耗大量体力来进行移动。相对而言,木材作为盾牌的主要材料要轻便得多,因此古人们普遍选择木头作为盾牌的制作原料,以提高士兵的机动性。
最后,除了木材和金属,古人们还采用了一些质地轻盈的材料来制作盾牌。比如,在三国时期有着相当盛名的“藤甲兵”,他们身上的护甲及盾牌皆由藤条制成。这类盾牌不仅具备更强的抗击打能力,而且重量更轻便。此外,还有结合牛皮、鳄鱼皮等材料与木头制作的盾牌,它们虽然轻便,但在防御力上有所妥协,因此更适合用于骑兵等需要高度机动性的军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要采用木材、藤条等材料制造盾牌。虽然盾牌的形状各异,百花齐放,但可以肯定的是,形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盾牌防御面积的不足,而无法根本提升其防御力。同时,盾牌对于古代重型攻城器械的防护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随着时代的演变,盾牌的实际作用逐渐降低。尽管如此,时至今日,盾牌依然在安保和防暴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成为值得信赖的人体防护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