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时期。先有五胡乱华的“十六国”短暂割据形势,后有北魏统一北方的相对稳定局面。但是并没有维持太久,就进入一分为二的形势。与南朝进行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三足鼎立时代。
在这种对立的过程中,为何处于最弱的一方,反而赢得最后的胜利。而其他两方反倒失去先手优势,成为最后的配角。这不得不说,短期的优势,不代表最终的胜利。能否解决自己积存的内部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北周就是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才有最后成功的可能。
北魏结束北方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就面临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处理。究竟是去鲜卑化还是去汉化,成为当时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这是一个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处理不好,别说稳定政权,就是最基本的维持成本都是有难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彻底融入汉文化圈中。这个解决方案对,但是手段过于激进。没有有效平衡两族之间的矛盾,导致改革剧痛期间的冲突加剧。有强力皇帝进行硬性压制,只能维持一时,一旦帝王死,则巨变不可避免。最后孝文帝死后,朱尔荣专权,企图恢复以前旧制,最终北魏在这种矛盾中,分裂为东西二魏。
当时天下格局三分,最有优势的是东魏权臣,北齐的创立高欢。掌控北魏最精华的冀州地区,对于北周政权,有着全方面的碾压。只是当时的北周政权,占据着关中天险之地。凭借地理优势,进行最艰难的前期防守战。
面对不利的局面,北周政权在宇文泰的坚持下,进行彻底的改革。解决胡汉矛盾问题,促进民族大融合,成为新生的共同体。同时加大军事整合力度,实行府兵制的军权收归。最重要的是,战乱的民生问题,也被解决。实行均田制,已安关中之地的民心。
通过政治改革,使得民族矛盾得以解决。通过军制变革,使得权力收归中央。通过民生立本,使得关中稳定。生产力的恢复,增强政权的稳定。国力的增强,进而实现底蕴的积累,完成质变的优势。坐拥天险,以待时机,逐步转变初期的不利局面。由三方最弱的势力,变为最强的存在,成为碾压一切的巨无霸。
反观北齐,除前期高欢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只是并没有解决胡汉矛盾问题,只是压制一时。且他后期又开始荒唐的腐朽生涯,这使得国力在他后期,逐步进入衰落期。而后继者,虽然有过一定的努力,但并没有成效。
其后期接位的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进行激烈的争夺,出现政权更迭频繁。后继者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癖好,导致朝堂混乱,国力被不断内耗。还不进行民生方面的建设,导致自己的家底不断地被消耗,而没有补充的来源。最终在时间的积累下,陷入不利的局面,甚至亡国的征兆。而这就是北魏的积弊,没有解决的恶果,直接影响北齐的国运。
这是北方两强的情况,而南朝这一时期的梁朝。却是经济最富庶,国力最强的时候。梁武帝对于北方的混乱,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占据一部分的地方之后。就止步不前,开始偏安一隅,而皇帝就开始不问政事。
最悲剧的就是“侯景之乱”,把梁朝的盛世局面给彻底摧毁。梁朝内乱,使得淮北之地与汉中之地,都被北齐与北周夺回。而南朝政权,再也没有对抗的本钱。成为最遗憾的一个政权,本有机会,却被自己挥霍。
北齐由于历史问题没有解决,后继者都有各种问题。最终陷入内耗之中,由最强的一方成为第二的势力。而梁朝则因为自己的操作不当,盛世难有,成为最弱的存在,退出争霸的序列。
只有北周政权,既解决北魏,没有解决掉的胡汉问题。还在深耕自己的根基底蕴,更是强化军事制度的收归。最终经过内部的积累,抓住有利时机,不仅夺取巴蜀之地,最终还趁北齐内乱,灭其国。与南朝陈国进行最后的对峙,可以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北周的胜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北魏的问题就是胡汉融合的问题。为此出现两派,最终裂变为两个政权,彼此对立与敌视。这就是汉化与胡化的问题。北周作为汉化的胡人政权,坚决内部的革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最终成为中原大地的主宰。而北齐高欢作为鲜卑化的汉人,却只是和稀泥的态度,不敢解决这一问题,最终成为最后的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