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明朝的开国皇帝留给后世无尽的疑问。他的许多决策至今令人困惑,尤其是在继承人问题上。他明知道朱棣不可能甘心屈居一旁,却仍然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真正能够继承大任的却少之又少。在他心中,最担忧的恐怕就是继位的事情。虽然长子朱标已经早逝,但朱元璋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这使得他在选择储君时,心情颇为沉重。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血统无可挑剔,且能力也令许多人敬佩。刚登基时,朱元璋便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年仅13岁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继承人。朱标也确实具备了储君的气质,在宋濂的培养下,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位英明君主的潜质。然而,命运捉弄人,朱标年仅38岁便因病去世,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个勤于自律、治国有方的皇帝,因丧子之痛,竟然有整整28天没有上朝处理政事。对于他而言,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而身后那群重臣,个个都难以制衡。
在诸多子嗣中,周王、燕王和晋王都拥有雄心壮志,若任命其中之一,恐怕会引发另两人的不安。而鲁王天生愚钝,秦王则荒唐不堪,这些人显然不适合继位。朱允炆在此时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虽然朱允炆性格仁厚,缺乏强硬手段,或许难以服众,但似乎他是朱元璋心目中唯一可行的选择。朱元璋犹豫不决,于是求助于大臣们的意见,但问题出在,他问错了人。刘三吾的回答显示出偏向“温和仁爱”的帝王风格,推举朱允炆为继承人。刘三吾认为朱允炆性格柔和,便于大臣们相处,这使得他的提议显得更为中庸。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关键人物——朱棣。
朱棣是徐达的女婿,武功与文治都非常出色,甚至在后世的学者眼中,朱棣的能力不亚于朱元璋。朱棣从11岁就被封为燕王,长期征战,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这一点朱允炆远远无法比拟。朱棣的封地北平,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其军队人数达到30万,完全不受朱元璋的控制。朱元璋把如此巨大的权力交给了藩王,虽然是为了守卫边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测试了他儿子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朱允炆缺乏魄力,显然不如朱棣那样具有帝王气度。
在1390年,朱元璋安排燕王与晋王分兵追击元朝的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朱棣亲自深入蒙古,巧妙围困乃儿不花,最终在乃儿不花的帮助下成功劝降咬住,获得了胜利,且没有任何损失。与之相比,晋王则显得优柔寡断,尽管没有伤亡,但全程没有任何显著成绩。尽管此时朱标尚未去世,朱元璋内心一定充满了纠结,但由于血统原因,他依旧无法考虑朱棣继位。朱标是马皇后所生,而朱棣则不是,这使得他在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下,无法接替皇位。即便朱棣有如此的能力,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这就是朱棣无法继位的根本原因。
到了朱允炆16岁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立朱允炆为皇长孙。尽管朱允炆受到了大臣们的拥戴,但他懦弱的性格依然让朱棣看作是一个“侄儿”。有一次,朱棣拍着朱允炆的背说:“没想到侄儿能有今日的荣耀。”朱允炆完全没有察觉其中的含义,而朱元璋刚好看到了这一幕,对朱棣进行了严厉斥责。最终,事情在朱允炆的调解下才平息。这一场面显示了朱允炆的软弱,而朱元璋在失去朱标之后,不得不在心态上发生改变,这也导致了他对许多功臣采取了激烈的手段。
朱允炆在登基后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削藩。然而,即便没有这些失误,朱允炆的几位叔伯也不会甘于平庸。或许是出于血统原因,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在众多儿子中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又或许是因为朱允炆的仁厚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这一切或许永远无法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的决策错误为接下来的战乱埋下了伏笔。虽然这四年间战火纷飞,民众疾苦,但不可否认,朱棣继位后确实有所作为。他的《永乐大典》堪比后来的乾隆《四库全书》,虽然不以个人功绩为标志,但他所留下的文化遗产足以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