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明太宗”这个庙号,但这个庙号并不是用于朱允炆。建文帝的命运可谓非常悲惨,自他父亲去世之后,四叔朱棣便将矛头指向了他,认为自己才是理应继承皇位的正统人选。建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削弱地方藩王的权力,目的是打破这些藩王拥兵自重的局面。朱棣趁机起义反叛,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攻入了南京城,成功登基称帝。建文帝则在这一过程中失踪,至今没有确凿的下落。
朱棣称帝后,最初给了朱允炆一个庙号“明神宗”,但很快又撤销了这个庙号。不仅如此,朱棣甚至废除了朱允炆父亲朱标的庙号,将他继续称为“太子”,可见朱棣有意彻底抹去朱标一系的继承合法性。从那时起,朱允炆便没有了庙号。虽然南明的弘光政权曾恢复了建文帝的皇帝称号,但依旧没有为他上庙号,而是给他上了一个冗长的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又为他上了“恭闵惠皇帝”的谥号,因此历史上也称他为“明惠宗”。
而“明太宗”这一庙号,最终是由朱棣自己所拥有的。朱棣否认了朱标一系的继承权,按照他的理解,他才是真正的明朝二代帝王。在唐朝以来的历史传统中,作为第二任皇帝,朱棣被尊为“太宗”并没有太大的争议。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朱高炽为他上了庙号“明太宗”。但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明明朱棣是明朝的“成祖”,怎么突然变成了“明太宗”了?
这其实并不复杂。朱棣的庙号在洪熙年间至嘉靖初年一直是“明太宗”,但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对其庙号进行了更改,赋予了他“成祖”这个庙号。改庙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厚熜希望通过这一改动来将自己家族的地位提升到“正统”之中。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按照宗法,他原本是皇位继承的旁支,几乎没有机会成为皇帝。但命运的巧合使得明武宗突然驾崩,而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熜凭借与皇室最为接近的血缘关系,最终顺利继位。
然而,朱厚熜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皇帝。他非常感恩自己的父亲,为了报答父亲,决定让父亲享受皇帝的待遇。朱厚熜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以朱棣的身份为基础,提升其为“祖”。他指出,朱棣当初以旁支身份继位,虽然有其合法性,但更能证明即便是旁支出将,亦能开创伟大的事业。因此,朱厚熜通过这个理由,成功地让朱棣成为“明成祖”,不仅为自己父亲的登基提供了支持,也为自己家族的继承开辟了道路。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变数。嘉靖帝去世后,其儿子明穆宗继位。明穆宗认为,父亲在庙号上的决定过于草率,且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规范,尤其是将祖父朱棣强行塑造为“皇帝”一事,他认为这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决定废除“明睿宗”这个庙号,将这一举措彻底否定。
这段历史,揭示了朱棣在位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以及不同帝王在庙号问题上的争议。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逐渐清晰,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