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化乡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村民的栖息地,这些村民属于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段发端、发展、分徙与定居的历史,逐步走向鼎盛。当某个家族在人数、财富、地位和声望等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了地方的名门望族。他们不仅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象征,也是地方的名片。
这样的家族在古奉化乡地区并不罕见,虽然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但以下是编者所掌握的一些历史资料,简要叙述几例,亦仅是窥得一角。
李氏出自唐王室
李恪(619-65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母妃杨氏为隋炀帝的女儿。李恪在武德三年(620年)被封为长沙郡王,九年(626年)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十年(636年)改封吴王。
在唐太宗的十四子中,李恪最为像其父李世民,也最具文韬武略,深受大臣和百姓的尊敬。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原意立李恪为储君,然而由于文德皇后之兄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实现。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晋王李治最终被立为太子。
李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继位,成为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李恪因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而被牵连,最终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李恪的四子仁、玮、琨、璄也被流放岭表。显庆五年(659年),李恪冤屈得以昭雪,追封为郁林王。
李恪的三子李琨,被赠为吴王,生有祎、祗二子;长子李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信安郡王,生有峘、峄、岘三子;次子李峄则官至富州御史、户部侍郎,三兄弟共同居住在长兴里第,皆有美名。李峄的儿子李远,曾任将作大监,而李远的儿子李元则继任此职。李元有二子:长子李涛,官至户部尚书,封为莒国公,赠仆射;李涛有两子:承休和承范。李承休官兵部尚书,后任洪州刺史,他的后代定居豫章城内,成为江西李氏一世祖。
李承休的次子李仲宝,官至太子中允,生有景山、景圭、景亮三子。次子李景圭,任太常卿,生有李衜。李衜字少贤,是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职为征事郎,并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他娶了裴晋公的女儿,封为一品夫人,生有四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唐昭宗被朱温所杀,李氏族人也遭到了屠杀。
为保护李氏家族血脉,李衜命四子分别选择避祸之地,自己带着次子李辕迁居到建昌(今永修)磨刀村。这个地方因东晋许逊磨剑斩蛟而得名,从此,李衜的后代成为了磨刀李氏的祖先。李衜去世后葬于磨刀村老鼠尾,墓碑上刻有“大唐太子太傅李衜及裴夫人墓”,遗憾的是,这个墓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柘林水库的建设被淹没。
李衜的次子李辕,字天玑,邑庠生,娶水口元氏,生德雄。李德雄官至太守,并娶刘氏,生有结、海、然三子。李海娶张氏,生鼎;李然(972-1058),字富豪,号道卿,擅长骑射和畋猎,娶安义万氏,生有相、省、眷、瞻四子。
一天,李然和侄子李鼎一起外出打猎,他们来到了新吴冯川,登上岐岭,远望山川景色,看到黄沙巷清流激湍,心生喜悦。于是,他们沿溪而上,行走了十几里,最终在一处山水秀丽、风俗淳朴的地方定居,便命名此地为“沿溪”,俗称“沿里垄”,简称“沿里”。这片土地风景如画,适宜居住,李然一家在这里安居乐业,子孙繁衍昌盛,成为奉新李氏的始迁祖。
李鼎的后代则在沿溪定居,李鼎娶罗氏,生有大节;李大节生有尚义,李尚义生瑄。李瑄,字六璧,号启堂,是李然五世、李鼎四世的后代,他性格温和,喜爱清静,于是他将家迁至奉化乡的船溪。船溪环境优美,四周山川环绕,溪水潺潺,巨石横亘中流,正因如此,这个地方也被命名为横石桥,简称横桥。
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南直鹰扬卫的邹璘曾咏曰:“登山而远眺兮,一望无际,绵亘十余里兮,乔松翡翠。”李瑄娶了毛氏,生有羲和震两子,成为船溪李氏的始迁祖。
李瑄的次子李震生有好德和好武二子;李好德生有光远,李光远生有廷隆、廷杰、廷用三子。李廷杰娶了余氏,续娶毛氏,生有明显和明发两子;长子李明显娶了晏氏,生有四子:友龙、梦龙、翔龙、攀龙。次子李明发娶了蔡氏,生有应龙。
在船溪李氏家族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支派。李明显的长子李友龙迁居至新兴乡潭埠村长岗,成为长岗李氏的始迁祖;李明显的四子李攀龙携长子李孟德迁居到奉化乡长溪,成为长溪李氏的始迁祖;李明显的次子李梦龙和李明发的儿子李应龙继续居住在船溪。
李明发的儿子李应龙字跃云,号瑞泉,生有原三;李原三有贵山和贵高二子。李贵高生有芝,芝娶刘氏,生有均美;李均美娶卢氏,生有五子,最终迁居奉化乡的桃源,成为桃源李氏的始迁祖。
综上所述,奉新李氏皆出自唐太宗的三子李恪,而李恪因曾被追封为郁林王,李氏族谱前通常冠有“郁林”二字。李恪的第八代子孙李承休是江西李氏的始祖。李衜首迁至建昌磨刀村,成为磨刀李氏的祖先;李然携侄李鼎迁徙至沿溪,成为奉新李氏的始祖;李瑄迁至船溪后,其后裔又继续向长溪、桃源等地迁徙,成为奉化乡船溪李氏、长溪李氏和桃源李氏三大支派的共同祖先。
这三大支派在沿溪李氏的文化影响下,继承发扬家族传统,子孙众多,人才辈出,名声远扬,成为奉化乡的名门望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