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愈演愈烈,战事频繁,边境局势一片混乱。这时,正当三国的局势即将有明确的走向之际,司马懿运用了一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而有效地切断了对手的思路。曹操的儿子曹蕊在临终前曾交代,希望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执掌政权。然而,曹爽却在其中暗中搞鬼,令司马懿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失去了权力,沦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将军。
尽管心中满是怒火与不甘,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得过于明显。他巧妙地用各种借口来迷惑曹爽,使其产生一种对他没有威胁的错觉。果不其然,这一计策奏效,曹爽开始对他放松警惕,而司马懿则在暗中感到欣慰,心中暗暗积蓄力量,为日后的“高平陵政变”做好铺垫和准备。
然而,司马懿的困境却随之而来。失去了大权的他手下并没有任何军队,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无奈地忍受着内心的屈辱。心中不甘的司马懿决定“暗度死士三千”,但如何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聚集这批人马而不被发现,便成了一个难题。那时私自培训军队是极其危险的,稍有不慎便会被斩首,甚至连家族也会遭受连累。因此,要在严防死守的洛阳城中秘密集结兵力,显然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勇气。
在此必须提及司马懿卓越的个人声望。作为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手下大多是亲自推荐的心腹,忠诚于他。尽管司马懿失去了兵权,他的这些追随者依然愿意为司马懿效劳。因此,这“三千死士”的来源正是建立在他深厚的人际网络之上。
虽然手无兵权,但司马懿仍旧能够进行有效的安排,这也是为何他能暗自集结这三千死士而不被发现的重要因素。这三千人并非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布于各处,听从司马懿手下的指挥,各自暗中活动,表面上只是在从事生意,这样的伪装让他们成功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追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三千死士的策划是司马懿所为,但实际上掌握指挥大权的却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因司马懿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威望,朝廷自然对此密切关注而进行监视,这实际上成就了司马师钻了个空子。那时,司马师担任洛阳城的中护军,负责部队的编制与调配,因而可以轻松地开展自己的计划。这样,培养出的三千死士既受其指挥,又能在朝廷命令的审查下逃脱,完全掌控了形势。当高平陵政变最终爆发时,这三千死士展现出非凡的战斗能力,心中只有目标和使命,最终,洛阳城被他们一举攻陷,尽归司马懿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