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贪官,大家不禁会想起王刚老师那张憨态可掬的圆脸,毕竟他在电视剧中饰演的和珅一角深入人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知道,和珅的贪污行为堪称史上数一数二,财富甚至可以与整个国家相媲美。然而,这一切发生在康熙的孙子乾隆的时代,那个时期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包庇可以说到了极致,仿佛和珅是他心目中的宠儿。难道乾隆从他的祖父康熙那里学到了这一招?其实并非如此,康熙时期也有一位类似的官员,这位官员不仅曾有过受贿行为,还多次被其他大臣弹劾。然而,康熙却始终对他包庇有加,甚至在他回乡后,康熙不仅依然念念不忘,还送上了不少珍贵的礼物,并亲自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究竟这位大臣有何魔力,让康熙如此宠爱他呢?
乍一听“康熙身边的红人”和“康熙包庇他”,是不是立刻让人联想到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鹿鼎记》中的韦小宝确实是这样一个与康熙皇帝亲如兄弟的角色,他不仅贪污,还拥有多重身份。尽管如此,康熙皇帝依然屡屡包庇他,即使韦小宝身份败露,回归江湖,康熙依旧派人寻找他。然而,韦小宝毕竟是小说人物,历史上真正让康熙深感依赖并包庇的却是另一个人——高士奇。
高士奇26岁便进入了带太学,康熙十年,鳌拜被罢免,康熙开始选拔太学生,其中高士奇的名字赫然位列榜首。自此,康熙便对他产生了好感。尽管当时康熙赋予他的职位只是一个御用抄写员,也就是所谓的“人肉打印机”,但高士奇却凭借这个机会,始终在康熙身边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康熙是一个惜才之人,看到高士奇的才能,逐渐对他产生了更多的赏识。
不久之后,高士奇成为了康熙的随从,尤其是在康熙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侍读并充当日讲起居官,实际上就是担任皇帝的翻译和复读机。康熙皇帝喜欢熬夜看书,而高士奇不得不陪伴在侧,守夜熬书。这样的出工和出力,康熙自然无法不喜欢他。
然而,权力的滋味总是让人膨胀。到康熙二十七年时,高士奇已升至四品大官,担任詹事府少詹事。此时,他便开始利用官职之便,暗中敛财。与此同时,山东巡抚贪污案件爆发,令人意外的是,调查的线索竟然指向了高士奇。然而,康熙依旧选择包庇他。按照常理,一个高官的贪污罪行本应严惩不贷,但康熙却能凭一句话保住高士奇的性命。在承认过罪行后,高士奇回到家乡避嫌。尽管如此,康熙依然将他召回,继续任命他参与征讨噶尔丹。可见,康熙对他实在是离不开。即便高士奇屡次受到弹劾,康熙依旧置若罔闻,毫不理会这些负面消息。
在高士奇回乡的那段时间,康熙依然没有忘记他,赐予了他上等人参,甚至亲手写了诗表达思念。诗文中写道:“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直到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去世,康熙亲自撰写悼词,并书写了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并为他谥号“文恪”。这种待遇,除了金庸小说中的韦小宝,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得到如此的恩宠了。
其实,我并不羡慕高士奇的好运,也不批评康熙的纵容,只是对历史的封建皇权有些感慨。毕竟,现代法制社会下,任何人都不可能随意改变事实,而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几乎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一句话就能将黑的说成白的,这才是封建社会中皇权制度的不合理之处。高士奇和康熙的关系,仅是这一不合理现象的缩影。所以,现代的我们要珍惜身处法治社会的幸福,真心觉得生活在当下要比生活在古代幸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