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5日,中野的军队已经成功将黄维所指挥的4个军团围困在宿县以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的一个小范围区域内,东西不超过10公里,南北也不到5公里。黄维这时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所率领的12万大军已经陷入了中野设下的圈套中。
尽管如此,黄维并不打算投降。他并不惧怕正面作战,尤其是在战场上。如果说他自从出征以来,除了顾祝同时不时传来一些真假难辨的情报外,几乎没有得到过来自南京方面的任何指示,也没有收到来自徐州杜聿明方面的消息。这样一来,他对于整个战局充满了困惑和焦虑。在缺乏及时信息的情况下,黄维只能凭借推测和判断来了解战场的形势,而这种方式无疑充满了危险。显然,双堆集并非长久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黄维决定采纳18军军长杨伯涛的建议,准备向固镇撤退。只要他能撤到固镇,就可以通过津浦铁路与蚌埠建立联系,从而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中稳住阵脚,立于不败之地。
1948年11月26日下午5时,刚刚赶到双堆集附近的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接到了黄维的紧急指令,要求他立即前往指挥部汇报。当两人见面时,黄维直截了当地问廖运周:“中野和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加紧工事建设,针对这一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廖运周简洁而直接地回应道:“司令官只需下令,我师必定完成任务。”
看到廖运周如此爽快地答应,黄维心里大为高兴,他紧接着说:“我打算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从我们的四个军中抽调一个师组成四个主力部队,齐头并进,迅猛突围。”这一计划在当时的形势下,实际上是有可能成功的。黄维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甚至被认为是蒋军中的精锐之一,而他所带领的第十八军战力强悍。尽管黄维的四个军在向北推进时遭遇我军的层层阻击,但兵员的损失并不大。这支战斗力未受太大损失的部队,如果坚定突围,凭借华野和中野当时的能力,要阻挡他们将会非常困难。
廖运周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黄维成功逃脱。当黄维等待他进一步的答复时,廖运周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示:“司令官的决策英明,我师请求打头阵,愿意担任开路先锋。”随即,他又说道:“既然我们能在之前突破中野的堡垒式工事,那么突破他们临时构筑的工事更是轻而易举。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85军之所以能赶上淮海战役,完全是蒋介石、白崇禧、陈诚和何应钦之间的妥协结果。原本是李良荣的28军要调往淮海战场,但白崇禧却强烈反对。蒋介石不得已与何应钦商量,将85军调往淮海战场。何应钦一直对蒋介石的命令言听计从,虽心有不满,最终还是同意派出85军。无奈的是,白崇禧依旧强烈反对,认为淮海战场如同深渊,派遣更多部队无异于送命。蒋介石和白崇禧争执不下,最终才勉强同意85军出征。而由于这一切来得仓促,85军并未做好充足准备,直到晚了半个月才与黄维的部队汇合。
对于这样一支匆忙投入战斗的部队,黄维心里并不完全放心,但让他惊讶的是,作为85军主力师的师长,廖运周竟然在关键时刻主动挺身而出,表现出了过人的果敢和决断,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黄维和廖运周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他更加信任廖运周。在抗战时期,廖运周展现出的勇气与才能给黄维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在武汉会战中,廖运周曾为黄维提供过至关重要的支持。那次,廖运周在小坳一带发现了日军的巨大仓库,存放着大量炮弹。凭借这些火力,廖运周成功发起了伏击,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他自己一兵未伤。正是这种实战经验,让黄维深知廖运周是一个值得依赖的军人。
然而,这次的战场起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廖运周虽表态愿意带领部队开路,但战场上的复杂局势让他也充满了疑虑。黄维的突围计划中,四个师将齐头并进,但没有明确的指挥部署,这使得廖运周担心如果110师被安排在中间位置,自己很难脱身。他提议将三个师分配到前线,留下一个师作为预备队,以便随时支援前线作战。黄维听后也有些犹豫,但廖运周坚定表示,110师会带头行动,如果突围成功,18军的预备队可以迅速跟进,进一步扩大胜利。
看到廖运周如此勇敢,黄维深受感动,拉住廖运周的手,动情地说:“你还是当年那个勇敢的兄弟,任何要求尽管提出来,所有的坦克和榴弹炮都会为你们提供支援。”这番话让廖运周既感动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