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底,诚意伯刘基在家乡青田,身体已重病缠身,命不久矣。在他临终之际,这位后世被称为“明朝开国功臣”并与诸葛亮并列的名臣,召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安排了最后的交代。刘基字伯温,出自浙江文成(古称处州青田),据传为南宋逃亡将军刘光世之后。至于后世对他的尊称,人们更习惯称他为刘伯温。
在经历了数百年后,刘伯温的形象已经被文人们高度渲染,成为了能预测未来五百年风云的大智者、大谋士。对于刘伯温所谓的临终嘱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版本。例如,有传言称他嘱托儿子给朱元璋送一篮子鱼,希望通过“鱼”的寓意保佑家族平安;也有人提到他曾预言刘家必出一位英勇武将。而最广为流传的,则是他的十八字遗言:“不要与胡惟庸为敌,不要与朱棣走得太近”。
刘伯温临终前的告诫
对于这些看似神秘而五花八门的传言,不禁让人猜测,如果刘伯温在天有灵,得知这些说法会作何感想。刘家出个武将算什么荣耀?恐怕这位青田人早已气得晕厥了吧。而他自己与胡惟庸斗争了多年,最后竟然要儿子为这位权臣跪地求饶?这样的遗言真的能起到作用吗?至于提到时年仅16岁、还未前往北平封地的燕王朱棣,那简直是倒果为因,荒谬可笑。那刘伯温临终前究竟说了什么?他的两个儿子最终又有怎样的结局呢?接下来我们便来一探究竟。
长子刘琏:因与胡惟庸为敌而走向悲剧
刘琏,字孟藻,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是刘伯温的长子。他天资聪慧,擅长诗文,才情出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刘琏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的诗词“词旨高雅而运思深邃,几乎可超越两宋诗人”。
当年刘伯温因争地问题,与当地百姓发生纠纷,便派长子刘琏前往京师,向朱元璋上奏此事。这一举动让丞相胡惟庸找到了把柄——根据规矩,奏章应先由中书省审查,怎么可以直接交给皇帝?因此,刘伯温因这件事遭到了胡惟庸的严厉打压,而刘琏的鲁莽行为,当然也难逃干系。
因此,刘伯温在临终时,给了刘琏一本《天文书》,并嘱咐他将其上交给朱元璋,但不要去学习其中的内容。刘伯温精通天文学,而这一点正是朱元璋所热衷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并在诰文中表扬了他在“象纬之学”上的成就:“朕观古代俊杰能识天命,效力于动乱之际,终有所成,堪比张子房与诸葛亮。”
尽管刘伯温希望后代能安静过日,不再涉及政务,但朱元璋显然并不赞同这种想法。刘琏守孝期满后被召入京,任职考功监丞——这是一个较为接近天子之人的职位。刘家兄弟一直认为父亲死于胡惟庸的迫害,因此刘琏在朝中非常谨慎。
然而,胡惟庸的暗中操控,让刘琏迅速被调任为监察御史,随后外放为江西参政。这一任命使刘琏步入了高官行列。作为从三品的参政,刘琏掌管着粮储、屯田等重要事务,权力巨大。然而,胡惟庸心有不甘,便通过手下进行打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刘琏因工作失误被捕入狱。尽管朱元璋决定宽恕他,但胡惟庸依然不放过他。
根据《明史》记载,刘琏最终死于“胡惟庸党羽的迫害”,而刘家流传的资料则显示,胡惟庸通过任命亲信沈立本为江西布政使,最终致使刘琏在困境中死去。
次子刘璟:因与朱棣为敌而走向末路
刘璟,字仲璟,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是刘伯温的次子。与大哥刘琏不同,刘璟不仅通晓经书,还热衷军事。他的父亲对他寄予更大的期望,甚至在临终时交代他要如何应对未来的局势。
刘璟的父亲曾言:“在我死后,如若皇帝询问我的遗言,务必谨记:为政者宜宽严并济,天下诸要地应与京师保持联系。”然而,刘璟的命运并不如他所愿。随着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的爆发,刘璟的家族终于在正义的光辉下看到了曙光。胡惟庸及其党羽被彻底铲除,刘伯温死因的谜团也得到了解释。
接下来,刘璟得到了开国元勋唐胜宗的赏识,在他随军讨伐吴达三、叶丁香时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对刘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称他为“真正的刘伯温的儿子”。此后,刘璟屡次被召入朝,权力逐渐上升,甚至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时被任命为閤门使。然而,他与朱棣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和谐。
结语:刘琏与刘璟的结局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象征。尽管他们都是刘伯温的儿子,但最终都未能善终。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锦囊之言”并不能决定一切,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个人的选择与行动。刘伯温虽有才智,但并非神仙。至于刘璟的死,他的坚持与忠诚,不失为一种英雄式的悲剧。而刘琏的死亡,则证明了所谓的锦囊只是空谈,命运的掌控最终在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