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字不详,生活在公元156年到198年之间,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效力于吕布麾下,并担任中郎将。高顺为人正直,忠诚且坚守原则,拥有无与伦比的威严。他为人清廉,拒绝饮酒,并且精通兵法谋略。在他所统领的部队——“陷阵营”中,他带领队伍屡战屡胜,始终未曾败北。
在公元198年2月,高顺接到命令,带领部队攻打刘备所驻的沛县。与此同时,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淳前来支援刘备。在战斗中,夏侯淳不幸被高顺射瞎了一只眼。随着沛县城池被攻破,刘备迅速逃走,留下的家眷则被高顺一网打尽,全部俘虏。
高顺不仅勇猛,而且极具军事才略。公元196年某个深夜,吕布军营突发叛乱。吕布和妻子在混乱中仓皇逃入高顺的军营,衣衫褴褛。高顺凭借自己过人的判断力,听出叛乱首领言语中的河内口音,立刻意识到是郝萌背叛了他们。他迅速集合部队,前去平乱,并亲手斩杀了叛变者郝萌,确保了吕布阵营的稳定。
作为一名将领,高顺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还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谋士。每当战事遇到困难时,他总会劝解吕布,不应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部下,也不要轻易收受不正当的财物,以免毁掉自己的名声。然而,吕布并未完全信任高顺,时常怀疑他心怀叛意。吕布甚至将部队指挥权收回,让自己的亲戚魏绪掌控,只在关键时刻才将指挥权交给高顺。即便如此,高顺依然对吕布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
公元198年9月,曹操开始了对吕布的东征。吕布被陈登智谋从徐州诱出,曹操趁机占领徐州,并围困吕布于沛县。随着局势的恶化,吕布的将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纷纷叛变,最终吕布、高顺、陈宫、张辽等人被曹操俘虏。
张辽,出生于公元169年,去世于公元222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杰出将领。他曾先后效力于丁原、董卓及吕布阵营。在吕布败给曹操后,张辽投奔曹操,并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公元207年,张辽随曹操征战四方,至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时,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合肥之战中,张辽以少胜多,打破敌军十万大军,创造了“威震逍遥津”的传奇,甚至流传下了“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民间传说。因其卓越的表现,曹操封张辽为征东将军。
曹操,作为一位深谙权谋的实干家,素以识才用才著称。曹操对关羽的礼遇便是最好的证明,甚至在郭嘉去世时,曹操为之痛哭流涕,这种情感的表达无疑彰显了他对于得力将领的重视。至于曹操为何斩杀高顺,却重用张辽,这与两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当高顺被押至曹操面前时,他对曹操的提问始终未作回应。曹操因此认为高顺的沉默是在蔑视自己,于是命令将高顺斩首(《三国演义》原文记载)。高顺的沉默被视作不敬,而张辽则表现得恰如其分,恭敬有礼,这也使得曹操决定留下他。此外,高顺统领的“陷阵营”曾在多次战斗中对曹军造成巨大损失,曹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若不杀高顺,曹操担心会影响士气。再者,高顺曾射瞎了夏侯淳的一只眼睛,这让他的死几乎是注定的。
曹操深知,面对被俘的将领,必须适当斩杀以震慑余众。唯有让未死的俘虏感到畏惧,才能保证他们的忠诚。而高顺作为吕布军的核心人物,杀他对震慑效应最大,张辽虽然同样是吕布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但他具备足够的才能和品格,因此得以幸存。此外,关羽的求情也使得曹操做出了“顺水人情”,让张辽得以继续为曹操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