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626年7月的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事件。经过这一事件,大唐王朝实现了权力的交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惨遭杀害。唐高祖李渊被迫让位,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通常提及这一历史事件时,会简单地描述李世民“杀兄杀弟,逼父让位”,而对于其中的细节却往往轻描淡写,导致玄武门之变最为残酷的一面鲜为人知。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充满不对等的力量对决,李世民在当时并不占据优势,发动政变时几乎面临死亡威胁。如果不是一些关键因素的帮助,李世民的结局可能就是被杀。那么,这些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凭借卓越的战功和巨大的贡献,屡次亲自处理困难重重的战役和复杂局势,且几乎每次都能获得成功,这使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支能够与太子李建成对抗的力量。唐高祖李渊一直非常宠爱李世民,除了不将太子之位交给他,几乎所有要求都得到满足。多次,李渊在李世民面前提到要立他为太子,这无形中刺激了李世民的野心。而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们也积极鼓动李世民争取太子之位,渴望在新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总的来说,如果李渊没有选择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的称帝之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太子李建成一方,他们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李世民日益增强的威胁下,李建成和李元吉感到日夜不安。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但由于李渊的支持,李世民面对兄弟的攻击时显得相当无力。后宫的谗言、秦王府的兵力被调走,使李世民几乎没有反击的机会。李世民清楚,如果继续下去,自己终将被兄弟们所除。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因此,玄武门之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在政变的开始时,李世民仅有800名精锐战士和一些心腹猛将可供调动。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的力量远远超过李世民,他招募了2000名长林兵,其中一部分来自幽州的300骑兵,总计2300人。此外,李元吉也有一定数量的私家兵,虽然史料未明确记载人数,但根据李元吉和李建成类似的做法,他的私家兵力应该在700人左右。从两方兵力的对比来看,李世民并不占优势,若发生战斗,结果难以预料。幸运的是,李世民勇敢地选择了冒险,以几百名兵力对抗数千人的队伍,虽然战斗过程异常惨烈。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队伍埋伏在事先选定的地点。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现身时,李世民从背后喊话,李元吉因心虚,先向李世民射箭,然而他由于过于急躁,几次都未能拉开弓,箭矢没有命中。此时,李世民则果断拉弓射向李建成,最终将李建成射杀。李元吉落马逃跑,李世民紧追其后,不幸的是,他被树枝挂住,摔下马来,倒在地上,一时间无法站起。李元吉抓起弓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敬德出现并吓退了李元吉,随后李元吉被杀。
东宫的侍卫得知玄武门发生变故,立刻调集兵力猛攻玄武门。此时,李世民兵力匮乏,伤亡惨重,眼看就要被东宫的将领突破。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送到东宫的将领薛万彻手中,薛万彻看到太子和齐王已经死去,才停止进攻。李世民凭借兄弟的两颗头颅勉强保住了性命。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时刻,李世民极可能就会死于非命。杀死亲生兄弟,并将他们的头颅割下,李世民的果断和残酷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