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关羽和廖化都曾向敌对势力投降过。关羽一度投靠曹操,而廖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被迫投向孙权。然而,最终他们都回到了刘备的阵营。与此不同的是,徐庶选择留在曹操的阵营,继续为其出谋划策,而并未回归刘备的集团。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开始逐渐稳固,那么徐庶为何迟迟未能回到刘备的队伍中呢?
赤壁之战次后,刘备正逐步崛起,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徐庶对刘备忠心耿耿,那么他自然能够想出一个办法,悄然离开曹操,重回刘备的怀抱。凭借徐庶卓越的才华,挣脱出曹操的束缚并不算难。然而,徐庶并没有这样的选择,由此显露出他对刘备的忠诚程度或许有所打折。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刘备在最初的长时间内并没有自己的地盘,时常遭受挫败,招募人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尽管刘备在早期遇到了田豫、陈群、陈登、太史慈等一系列优秀的人才,但他们却选择了投奔他人,而并没有加入刘备的阵营。
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终于有了稳定的根据地,诸多人才逐渐向他靠拢。然而,这些人才仍然是少数。直到刘备通过武力迫降刘璋占领益州,那些蜀中的百姓因为害怕失去自身或家族的安全才选择归顺于他。即便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之时,他所依赖的也只是益州的力量,与曹魏相比更是显得寡弱,甚至在与东吴的对抗中也显得不够强大。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刘备已年过六旬,关羽、张飞等人也都接近这个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力量自然无法常久维持。法正、黄忠和马超等人在征战汉中后不久便相继去世。
关于徐庶为何投奔曹操的原因相对清楚。那时的社会极为重视孝道,汉朝更是以孝治国,徐庶之所以向曹操投降,正是因为他的母亲被敌军抓住,因此他选择了背叛刘备。田豫的情况与之相似,而像姜维这样的不孝子则是少数中的特例。
要再次投靠刘备,对徐庶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手下已有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极具战略眼光的顶尖人才辅佐,还有法正和黄权等一批优秀的年轻才俊,这足以帮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庞统曾在孙权的阵营中效力,并为帮助刘备夺取西川提出了三条战策,甚至为此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以保障刘备能够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徐庶并没有那么宏大的志向。他在北方过着宁静的生活,对他来说,这样的安逸已经足够。与之相比,庞统不同,他拥有独特的谋略与才能,然而在孙权那儿无法施展,而曹操旗下则人才众多,只有投靠刘备才能让他的才华得以施展,因此无论如何也得选择刘备。
虽然从忠心程度上来说,徐庶似乎在忠诚上不及庞统,但他之所以未能重返刘备的阵营并非是对刘备的忠诚有所缺失,而是因为他本身的志向并不如庞统远大,这也正是徐庶与庞统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拥有更加稳固的根据地,徐庶却依旧没有选择重投刘备的阵营,反而继续留在曹操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