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猫文史汇
历史中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未解之谜,例如,许多人不禁困惑,朱元璋明明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儿子朱棣,为什么他却选择将皇位传给只有15岁的孙子朱允炆。 在我们的其他文章中,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明朝实施嫡长子继承制是主要原因。在太子朱标意外去世后,朱允炆作为嫡长子的身份,自然而然成了最合适的继承人,而朱棣则排名第四,注定与皇位无缘。
但有些人或许会说,作为皇帝的朱元璋,选择太子又何妨,怎会受制于他人。然而,实际上皇帝也不是什么事务都能任意做主的,尤其在明朝,文官的力量相当强大。更何况,作为一位统治者,朱元璋在意的还有他的声望和历朝的评价。因此,在多重因素交织下,朱元璋最终只能选择让那位年幼的孙子朱允炆成为太孙。那么,如果朱元璋决定直接立朱棣为太子,明朝的未来是否会更加光辉灿烂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探讨。
如果选择朱棣为太子,那么靖难之役便不会上演。靖难之役持续了整整三年,期间有超过50万名士兵在战争中牺牲,这还不包括因乱世而丧生的无辜百姓。因此,这场战争不仅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朱棣夺取皇位后的初期,北方的蒙古骑兵趁机开始骚扰明朝的边境,这是在朱元璋北伐时期几乎没有发生过的情况。朱元璋曾多次北征,尤其是在蓝玉的扑鱼儿海之战中,将蒙古军队打得狼狈不堪,使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然而,面对明朝内部的动乱和自身实力的不足,朱棣耐心等待,直至数年后才恢复了元气,开始主动出征北方。
为了更好地应对朱允炆的力量,朱棣选择提拔太监参与朝政,设立东厂并恢复锦衣卫的体制,这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所共知,朱棣对太监极为信任,早在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壮举中,便可见一斑。而他十分忌惮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扑,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棣恢复了他父亲朱元璋时期已被废除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以让太监掌握权力。
朱元璋曾深知太监干政的危害,为了避免历史重演,他在宫门前立下牌匾,上面写着“太监不得干政,违者斩”的警告。然而,自朱棣时代开始,太监迅速登上了历史舞台,像王震、刘瑾、魏宗贤等人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几乎没有带来任何正面的效果。
作为一位名正不正的继位者,朱棣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证明自己能力的冲动,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隋炀帝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如此,朱棣同样希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印证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多次出征漠北,支持郑和下西洋,并迁都至北京,疏通南北大运河。这些举措都可以视为当时历史上所未有的壮举。
在朱棣的不懈努力下,大明帝国逐渐崛起,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更是将大明国威传播至海外。他所率领的船队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和最强的火炮,而且携带的瓷器与茶叶闻名于世。郑和的航行所到之处,均留有大明的足迹,中华文化也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结语:如果朱元璋能够果断将皇位传给朱棣,那么明朝或许就不会经历靖难之役,也不必承受50余万士兵及更多百姓的死亡,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然而,朱棣的积极进取与其得位的非正统性不无关系,毕竟一旦夺取的皇位若治理不善,不仅会遭人唾弃,还可能自身难保。历史没有“如果”,靖难之役终究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