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起义的同时,距离沛县不远的地方,另一支民间起义队伍悄然崛起。这个队伍的领头人是叔侄二人,他们分别是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项梁的家族曾是楚国的王族,但楚国被秦国灭亡后,项梁也沦为庶民,流落民间。后因杀人事件,项梁遭到仇敌追杀,只得带着侄子项羽逃往吴中(今江苏苏州)躲避风头。
吴中一带曾是楚国的故地,项梁出身于将相世家,因此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威望。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丧事,都需要项梁来主办。他的门下汇聚了许多豪杰士人,甚至会稽郡的郡守殷通也是项梁的朋友。项梁在吴中像是一个地下势力的领袖,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私下里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力量。
项羽自幼失去父亲,便一直由叔叔项梁抚养成人。两人情同父子,项羽从小跟随项梁学习,不仅是读书,还学习了剑术。然而,项羽早早就显露出对书本的兴趣不足,剑术也是学而不精。项梁批评他说:“读书写字不过是为了解决日常事务,而剑术也不过是为了单挑。你若要学,就该学如何成为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羽兵法,尽管项羽起初兴致勃勃,但最后也未能深入掌握。
随着年岁的增长,项羽不仅身高超过一米九,而且体魄异常健壮,力大无穷。据说他能轻松举起巨大的鼎,这种强壮的体格使得吴中地区的年轻人对他心生畏惧。同时,项羽还有一位从小一同长大的伙伴——龙且。
有许多史书记载项羽有“重瞳”之说,即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在古代,重瞳被视为神秘的征兆,常见于帝王之身,比如虞舜、晋文公重耳、项羽、王莽等。虽然重瞳并不罕见,有时也可能是眼睛疾病的症状,但它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了项羽非凡的象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至会稽郡(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北部),项羽远远看到秦始皇,曾对项梁说:“我能够取代他。”项梁赶紧制止他,警告他此话不当,可能会招致灭族之祸。项羽的豪言并非全然空口无凭,因为几年后他几乎就真的成功了。
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羽已经二十四岁。此时,陈胜的大泽乡起义已经爆发两个月,起义风潮渐起。会稽郡的郡守殷通也计划起义,准备响应陈胜。殷通找到项梁商议,表示:“长江以北的各地都在起义,这是天命在昭示秦朝的灭亡。我打算发起起义,你和桓楚可以作为将军。”从这个计划的时机和初步形势来看,项梁与刘邦的起义颇为相似,都是民间势力迅速崛起。
桓楚当时正四处逃亡,项梁告诉殷通,只有项羽知道桓楚的去向。项梁便让项羽藏好利剑,随时准备行动。当殷通得知项羽在外等候时,便召项羽入内,给了他明确的指示。不料项羽凭借迅猛的剑法,瞬间砍下了殷通的头颅,鲜血四溅。殷通恐怕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便一命呜呼。
随着殷通倒下,郡府陷入混乱。项梁高举殷通的首级,佩戴着郡守的印绶,在士兵们的围攻下,项羽英勇杀敌,一人独战,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被其斩杀。项梁和项羽叔侄,凭借这一血腥的战斗,迅速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殷通的死不仅让人惋惜,也让人疑惑:项梁为何要杀死盟友?是因为殷通意图掌握起义队伍的最高指挥权,还是他与秦国有某种暗中的联系?这一切仍然无从得知。不过,项羽以一敌百的勇猛无疑让人震撼,同时他的血腥暴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在推行郡县制时,任命的地方官吏大多是从秦国“空降”来的,而这些官员往往并不具备与地方势力的控制力,这就导致了秦朝的许多地方政权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刘邦和项梁的起义,正是在这种“空降干部”无力控制地方的情况下,迅速获得了群众支持。
项梁一方面召集郡府的官员和豪强,另一方面,带领着八千人向秦朝宣战。项梁自封为会稽郡守,项羽则担任副将。八千人便是项梁的所有力量,加上项羽和龙且两位将领,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
当时抗秦的各路势力中,最为显赫的是张楚国的陈胜,赵国的武臣,燕国的韩广,齐国的田儋,魏国的魏咎,以及项梁和刘邦等地方起义力量。尽管项梁和刘邦的势力相对较小,但由于局势瞬息万变,他们也有机会在未来的战斗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