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风起陇西》的观众,很多都会感到困惑。原著是结合三国历史与悬疑的精彩作品,但电视剧却将其硬生生地改编成了一场关于职场内卷和职场斗争的剧集。
从表面来看,白帝陈恭与李严有着深仇大恨,冯膺也因杨颖之事对李严心存怨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杨仪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要参与其中,像踩上一脚呢?为何蜀国的官场会出现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目标斗李严的局面?李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竟然激起如此众怒?今天,白羽就带大家一起探讨这个历史人物。
一、李严的崛起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年轻时以才干出众而闻名。当初,他的第一任上司是荆州牧刘表。刘表认为李严非常适合当县官,于是给他安排了多个县长职务。随着曹操逐步攻占荆州,李严原本在鄢归县担任县令,面对曹兵的威胁,李严毫不犹豫地投奔了西蜀的刘璋,被任命为成都县令,并再次展示了自己“县领导”的才干。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进攻西川,李严主动请求前线作战。刘璋任命他为护军,带队前往绵竹抗击刘备。到达绵竹后,李严竟带领军队投降了刘备,没等敌人发动进攻,自己就主动投降。刘备十分惊讶,并马上任命李严为裨将军。后来,刘备攻占成都后,李严被升任为犍为太守和兴业将军,这一切让他对刘备十分看重,认为自己可以在蜀汉大展拳脚。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当时西川的土著豪族如马秦、高胜等起义,众多叛军攻打资中县。刘备当时正忙于征讨汉中,成都内部兵力空虚,李严没有请求朝廷增援,而是亲自带领五千兵力,经过激战成功斩杀了叛军领袖。这一役成为《风起陇西》中第20集的关键事件,也为李严的升迁铺平了道路。
二、李严的升迁
如果说李严的能力仅限于平定叛乱、管理内政,恐怕很难达到刘备信任他“托孤重臣”的要求。然而,李严却凭借一系列举措,深得刘备的信任。
李严通过对成都周边的赤水河做了很大宣传。赤水因水流浑浊而得名,但当时忽然变清,李严喜出望外,立即立碑纪念,称之为“黄龙甘露”。这一事件成为刘备登基的重要祥瑞,刘备甚至将年号改为“黄初”,足见李严对此的推波助澜。李严还邀请了蜀国八百官员举行签名仪式,最终,他成功说服刘备称帝。
紧接着,李严又通过宣传蜀汉“天命”,在黄龙地区建立庙宇,进一步宣扬刘备的威望。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刘备更加重视李严,李严也通过这些巧妙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李严的心思
与诸葛亮相比,李严并非一个容易相处的人。诸葛亮虽然在处理事务时有时候显得十分宽容,且有大度的心胸,但李严却常因权力欲望而与他人发生冲突。李严在当时,似乎有些过于精明,结果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而李严却缺席。在诸葛亮亲自出征时,李严心中期待他失败或无功而返,却未料到诸葛亮取得了胜利,带着孟获凯旋而归。之后,诸葛亮计划调动李严手中的兵力,但李严却以分割五郡为条件,试图借机获得更多权力。这一做法令诸葛亮十分不满,最终决定削弱李严的权力。
四、诸葛亮吊打李严
诸葛亮在一生中面对过许多挑战,李严是其中最为弱小的对手之一。李严曾尝试主动给诸葛亮写信,建议他像曹操、王莽那样接受九锡,称王自重。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无疑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机会。在诸葛亮回复的信中,他严词批评李严的建议,并明确表示这种行为违背了正道。
建兴七年,李严被彻底揭露了自己的不当行为,诸葛亮亲自上表刘禅,对李严进行了严格的批评。最终,李严被废除职务,并被流放至梓潼郡。即便如此,李严仍然没有从过往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直到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他才因愤懑而去世。
诸葛亮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处理了李严的错误,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段,保持了对李严家庭的尊重。李严一生的失败,最终被《三国志》评述为“招祸取替,无不自己也”,准确总结了他命运的终结。
这些细节无疑让我们对李严这个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的野心和自负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失败,而诸葛亮的智慧与高尚品格则成为他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