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湖南人才勇猛无敌,一直有人提到“无湘不成军”这句话,指的正是从曾国藩开始的这段历史。在曾国藩之前,湖南人并没有在战争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然而,进入曾国藩的时代后,湖南人突然爆发出了强大的军事天赋,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军事英雄。正因如此,“无湘不成军”这句话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流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曾国藩后,湖南人普遍崇尚从军之风,在这种风潮的推动下,湖南人纷纷参军,参军人数的增多直接催生了名将的不断涌现。
要了解曾国藩的湘军为何具备强悍的战斗力,就必须追溯到清军入关之初。当时,满清依靠八旗作为军事力量。满清入关时,八旗兵共有约18万人,分为满、蒙、汉三大旗,各有六万人。这一支庞大的力量,是否能够成功打败大明?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面对明朝残存的百万军队,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的几十万流寇,八旗的18万人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满清的征服之路离不开他们的“伪军”,即投降的明朝正规军。为了方便区分,满清的伪军被称为绿营。满清入关后,绿营迅速成为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等割据势力的主力力量。
当时,绿营兵的战斗力如何呢?至少在清朝前期,绿营兵的战斗力可以说是相当强悍的。例如,1659年,郑成功逼近南京,绿营出城迎敌,成功将其击退,彻底熄灭了明朝光复的希望。又如,三藩之乱时期,1674年的岳阳之战,八旗兵因惧战而退缩,最终是绿营兵出战先锋,成功击败吴三桂,断绝了汉人称霸的最后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绿营兵逐渐成为清朝的主力军。到1787年,清朝攻打台湾的林爽文起义时,出动的1万兵力中,仅有100名八旗兵作为亲兵,其余兵员几乎全是绿营兵。此时,八旗已经成了象征性的存在。
进入咸丰年间,绿营与八旗兵的比例约为10:1,绿营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主力军。然而,这一庞大的绿营部队,也开始成为清朝皇帝的心头之患。满人少,汉人多,绿营的庞大规模让清朝皇帝意识到,如果不对绿营加以限制,汉人很可能会主导整个国家的命运。
为了维护满人的统治地位,清朝皇帝实施了许多手段来削弱绿营的力量。最典型的策略就是“分而治之”。例如,在康熙时期,四川的绿营兵被拆分成多个小镇,每个镇最多拥有5000人。通过这种分割方式,任何单一镇的兵力都无法构成独立的威胁。此外,绿营兵也被安排了许多非战斗性任务,如看守犯人、守城门、修筑道路等,目的是减少其训练的机会,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绿营的战斗力逐渐退化,直到清朝中期,绿营兵的战力几乎被摧残殆尽。即便在嘉庆年间,面对白莲教起义,清朝出动了数十万绿营兵,也花费了2亿两白银和长达九年的时间,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当绿营战力下降时,清朝的叛乱却频频发生。既然绿营兵不能应对叛乱,怎么办呢?于是,勇营制度应运而生。这些“勇营”兵并非正规的绿营兵,而是由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乡勇的优势在于,招募简单且成本低,且因为他们为自己家乡保卫家园,战斗热情高昂。于是,勇营逐渐成为地方的主力军。
然而,随着勇营逐渐替代绿营,问题也随之而来。勇营虽有高昂的战斗力,但它们的战斗动机往往局限于保卫家乡。面对流动性强、作战灵活的太平军时,勇营往往难以应对。
太平军的出现,给清朝的军事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传统的绿营和勇营无力抵挡,湘军的创建便成了当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湘军的前身,正是曾国藩通过学习江忠源的经验所创立。江忠源以家乡兵为主的军队,屡屡在战斗中获胜,这给了曾国藩极大的启发。1853年,当太平军攻破武昌,形势极为危急时,曾国藩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地方军队,也就是湘军。通过利用深厚的社会关系网,曾国藩成功将湘军的规模迅速扩展,并确保了每个军官和士兵之间的紧密联系。
湘军的组织结构注重“兵随将走”,每个军官和士兵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社会联系。这样,在战场上,他们会同生共死,战斗力极为强悍。而为了激励士兵,曾国藩还提供了极高的薪水,基层士兵的月薪甚至是绿营兵的几倍,军官的待遇则堪比清朝的顶级将领。
尽管如此,湘军的建设也面临着资金问题。曾国藩通过巧妙的办法,利用厘金这一商业税收,成功解决了军费问题。这一切,使得湘军在历史上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