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晚期,历史上有两位颇具影响力的红顶商人,分别是胡雪岩和盛宣怀。这两个人的财富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人,合在一起的财富甚至足以撼动整个清朝的经济格局。由于他们分别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两派的重要人物,因此在政坛上并不合拍,恰好保证了清朝财政权力的相对均衡,使得这两位商人的地位都得以稳定和巩固。
盛宣怀在当时的商界可谓是一位佼佼者,他的财富随着自己的努力逐渐超越了胡雪岩,成为当时家产最为丰厚的人之一。他创办的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2000万的巨额身价,这一成就甚至引起了《民报》的关注,可谓是一位在商业领域中卓有成就的枭雄,名副其实地被誉为全国首富。然而,金钱再多也无法抵挡时间带来的无情,最终盛宣怀在繁华的上海安静离世。
在与胡雪岩的命运对比中,盛宣怀的去世似乎带有一丝温情。当他的人生画上句号时,他选择在家中与世长辞。在他一生的辛劳中,为了清朝的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既有辉煌的功劳,也有辛苦的付出。于是,妻子深感铭记于心,认为丈夫应该享有一场盛大的葬礼,体面地送别他这一生的艰辛。因此,她决心雇佣曾抬过皇帝轿子的轿夫,为盛宣怀的灵柩抬轿,给予他应有的尊荣。
不久后,这一消息迅速传开,这样的葬礼盛况在百年间是极为罕见的,大家纷纷议论着,带着好奇心前往观看这一特殊的事件。那一天的灵车队伍绵延不绝,被分为三段,众人将棺木抬起,穿行于上海热闹的街道,之后又朝着他的故乡驶去。据年长者回忆,队伍从盛家的住处蜿蜒至外滩,可见这场葬礼的规格多么令人瞩目。
队伍的壮观场面,主要是由于前来送行的人数众多,除了亲友外,还有许多曾共事的同僚。这样浩浩荡荡的队伍近乎行走了超过五个小时,对于当时的记者而言,这场葬礼无疑成了重要新闻。《民报》用“隆重”和“盛大”两个字来形容盛宣怀的葬礼。此外,在队伍行进的途中,甚至设置了祭台和茶棚,让这些“游客”得以祭拜和品尝茶水,这其实也是商家借机提供的服务。盛宣怀生前是一位善于盈利的商人,去世后反而拉动了一阵当地经济,为不少摊贩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实在是一位杰出的商业人士。
除了上海本地的居民外,还有许多来自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专程赶来凑热闹,尽管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前来,但为已故之人送行是人之常情。在6天的行程之后,灵车终于到达了他的故乡--苏州,盛宣怀的灵柩被抬入了留园的盛家祠,静静地安放了四年,最后终于在盛家的陵园中得到安息。尽管他已离世安息,但他的葬礼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