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整体炮兵力量非常薄弱。当时,八路军仅拥有一个山炮连,这个连队隶属于总部特务团,算是唯一的炮兵部队。其他主力师的炮兵营,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存在,真正在战斗中能发挥作用的仅仅是几门迫击炮。比如,120师全师只有4门迫击炮,而129师则配备了6门迫击炮,这些设备基本无法与正规炮兵部队相比。
1938年初,八路军成立了唯一一个炮兵团。这个炮兵团的装备来源主要是之前山炮连的设备,再加上在滹沱河捞上来的8门晋造13式山炮,并在后续补充了缴获的日式火炮。该炮兵团隶属于八路军总部,曾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全面抗战前期,尽管装备有限,这支炮兵部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持。
随着1941年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极度困难的局面,炮兵部队的机动性和弹药补给极为困难,导致该炮兵团不得不撤回陕甘宁地区。然而,炮兵团并没有停滞不前,它承担了培训我军炮兵的重任,并在1944年正式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这所学校虽装备简陋,但为我军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炮兵人才,为后续的战斗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过程中,我军还利用缴获的装备,在各大根据地组建了多个营级规模的直属炮兵单位,此外,主力步兵团中也装备了几门迫击炮。整体来看,八路军的主要炮兵力量就是这些缴获装备和迫击炮。
在这些炮兵部队中,75毫米山炮算是最重型的火炮,而其他的主要装备则是82毫米迫击炮。此外,还缴获了部分九二式步兵炮。由于我军根据地内兵工厂的资源有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火炮应运而生,例如牙山炮和“十生地”重迫击炮等,都是口径较大的自制火炮。
然而,关于更大口径的火炮,历史资料中鲜有记载。首先,我军在抗战期间的兵工厂并未生产过超过上述口径的火炮;其次,战斗中虽然缴获了一些火炮,但并没有超过100毫米口径的火炮。而事实上,我军在抗战中确实装备并使用过一款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这对于当时的我军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一些人可能会质疑,既然更大口径的火炮如此难以生产和缴获,那这150毫米的重迫击炮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这款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是通过其他部队自带的武器装备,而不是八路军原本就有的。八路军并非完全由原红军的力量构成,很多部队是通过地方武装和其他党领导下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就有一支较为知名的部队——吕正操所领导的东北军。
这支东北军没有随国军南撤,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留在冀中,与河北游击军合编,最终组成了八路军第三纵队,成为冀中抗战的主力。正是这支部队装备了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吕正操所率的东北军来自第53军116师346旅691团,约1600人。该部队的武器装备相对优良,主要来自东北兵工厂和大量外购武器。
东北军的武器装备有很多特色。早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步兵团就已经拥有轻机枪,并且配备了平射炮连、迫击炮连和重机枪连。步兵旅级还装备了重迫击炮连,使用的是150毫米口径的辽造重迫击炮。东北兵工厂在1922年就开始生产迫击炮,并在随后不断改进。辽11式80毫米迫击炮和辽16式150毫米重迫击炮就是当时的代表作。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沦陷,兵工厂也被日本占领,东北军的装备开始受到极大影响。尽管如此,东北军仍保留了一些装备,如辽14式37毫米平射炮和150毫米重迫击炮,尽管这些武器没有得到补充,但仍在作战中发挥过作用。
吕正操的东北军691团装备了这些火炮并参与了多个战斗。1937年,八路军爆发全面抗战后,691团驻守河北保定,但由于战局不利,该部不得不撤退。在梅花镇的战斗中,691团的火炮部队特别是150毫米重迫击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1营成功突围。之后,691团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继续参与抗战。
这4门150毫米重迫击炮在人民自卫军改编后依然存在,但随着战斗的推进和弹药的消耗,它们的使用逐渐减少。到1938年,随着补给困难,这些火炮也不再使用了。
尽管这些150毫米重迫击炮在抗战中的使用时间较短,但它们代表了抗战期间我军曾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之一。这段历史虽不为人知,但对于八路军炮兵力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