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国民党军精心策划的皖南事变,令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共约九千人,遭遇了国民党军七个师、约八万人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皖南事变爆发后,几天内豫南战役随之而来,日军集结了七个师团,将国民党军队的汤恩伯部等十五万余人包围在平汉铁路以东。按理来说,国共之间的冲突正在升温,日军本可以选择不介入,静观其变,待时而动,从中渔利。但为何日军在这个时候反而选择出手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蒋介石的战略考量。尽管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表面上支持国共合作,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他心中始终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时常在政策上摇摆。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战略方针。很快,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便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的爆发,正是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结果。由于新四军在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特别是在江浙及安徽一带活动,这一带是蒋介石的老家,因此新四军的迅速壮大让蒋介石感到威胁。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皖南事变,企图一举摧毁新四军的主力。蒋介石认为通过此举,可以削弱新四军的力量,进而减缓日军的攻势,认为日军会选择观望而不轻举妄动。然而,蒋介石的判断却错误了。
其次,日军为何在此时出手呢?日军并没有选择“坐山观虎斗”,而是根据两点战略考量决定进攻。首先,日本政府认为国共内讧无疑有助于增加他们的战略回旋空间,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与其旁观,不如乘机进攻,进一步削弱国民党的力量,这样中国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曾在1月30日的讲话中直言不讳:“蒋政权内部互相残杀,虽然不能一致抗战,但日本决不能单纯依赖国共之间的冲突,而是要依靠自己强大的力量来解决中国的局势”。从东条英机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日军的策略远比蒋介石预想的要果断和激烈。他们想借危机将国民党军的主力歼灭,进一步加强自己在中国的控制。
其次,蒋介石试图消灭新四军,尤其是将新四军赶到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触动了日军的神经。日军一直认为黄河以北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不希望新四军在该地区进行抗日行动。东条英机明确表示:“华北是日本人的根据地,蒋介石要将华中地区的共产党赶到华北,这样会直接破坏日本的利益。”
因此,日军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进攻,在皖南事变爆发仅几天后便开始了对汤恩伯部的进攻。这场战斗规模空前,战况异常激烈,日军的目标是快速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然而,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后,日军的出手是否会间接“助力”共产党呢?共产党又会采取什么应对策略?
最后,三方的博弈结果如何呢?蒋介石原本认为,发动皖南事变能够彻底消灭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获取军事上的绝对胜利。在事变爆发后,他急于对外宣传新四军“叛变”,甚至声称要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将军长叶挺交由军法审判。然而,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这一举动激起了国际间的强烈反响,尤其是美、英、苏等国的反对。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对蒋介石这一举措的广泛不满,甚至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日军的进攻加剧了蒋介石的困境,使得他不得不做出调整,表示不会再有类似的“剿共”行动。
日军的进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本计划通过趁机消灭国民党的主力,加速战事进程,迫使中国军队屈服。然而,国民党军队却采取了灵活的战略,避免与日军进行正面决战,主力机动转移,一方面向敌侧翼发动攻击,另一方面切断敌人交通。日军在侧翼遭遇猛烈反击,不得不决定撤退。这时,国军反攻南阳地区,最终在豫南战役中获得了局部胜利,日军未能如愿消灭国军主力,反而让国民党军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共产党方面,则采取了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守的总体战略。在皖南事变中,共产党以坚决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向国际和国内传达了抗日决心,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在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番号后,共产党回应这一举措,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组建了七个新四军师和一个独立旅,规模远超抗战初期的四个支队,达到了九万余人。皖南事变不仅使得共产党在领导和指挥上更加统一,还让其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新四军文献》《新四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