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一个师的兵力有多大,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军队编制。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为例,全面抗战初期,大部分师的编制为二旅四团,即每个步兵师下辖四个步兵团。然而,到了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军取消了中间的旅级编制,将师直接辖三个团,这一变动使得编制更加简化。
回顾193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军,师级编制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多样。那时,有些师采用三团制的小规模编制,也有些师是三旅九团制的大型编制。还有一些师可能是三旅六团制或二旅六团制,甚至还有特殊的临时编制,比如补充团等。因此,一个师的兵力数目不固定,从三四个团到十多个团都有可能,某些特殊情况下,师的兵力甚至超过十个团,像本文将要提到的第1师便属于这种情况。
第1师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由黄埔教导团所编成。最初的第1师与后来的版本有一些不同。1928年编遣会议后,第1师由原第2师、第22师和第71师缩编而成,其基础兵力大多来自第2师。尽管如此,第1师依然是国民党中央军的老牌部队,许多知名的将领都曾在该师任职。
刚成立时,第1师的规模并不像后期那样庞大。最初,它是一个三旅六团的编制,即下辖六个步兵团。到了中原大战时期,中央军扩编速度加快,像第1师这样的重要嫡系部队也相应增编了一个独立旅,成为一个三旅九团的大型师。此时,第1师的规模已经扩展为一个包含9个步兵团的大师,胡宗南也接手了这个师。
胡宗南的指挥作战能力较为有限,但他在扩编部队方面却非常有一套。虽然他在1930年代中期还只是第1师的师长,但当他前往西北作战时,凭借补充兵力的理由,又成功为第1师增编了一个三团制的西北补充旅,并且他还根据西北地区的需要,编制了一个骑兵团。就这样,第1师在胡宗南的手中,拥有了4个步兵旅,共计12个步兵团,再加上1个骑兵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战斗部队,第1师还有庞大的师机关和直属部队,包括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以及独立营。到1934年时,第1师的总兵力已经达到25000余人,其中包括师部机关、直属部队和四个步兵旅的兵力。具体来说,第1旅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为5200人;第2旅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为5000人;独立旅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为5100人;补充旅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为6400人。由于补充旅中有特务连,兵力相对较多,因此每个团的兵力大约为2000人,而其他旅的每个团兵力大约为1700人上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1师的兵力并非一成不变。到1935年时,师内的12个步兵团均增编了弹药排,其他3个旅也增编了特务连。此时,第1师的总兵力数已经突破26000人。除了这些主要的编制部队,第1师还建立了4个便衣侦察队,每个侦察队约有200名精干兵员,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兵力。
值得注意的是,1935年后,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形成了所谓的“德械师”——这些师获得了更为充足的补充和训练。然而,第1师并未被纳入这一批“调整师”之列。原因很简单,按照第1师庞大的编制,它的兵力远远超过了二旅四团制的标准,因此不可能进行简单的调整和编制。而尽管没有成为“德械师”,第1师的装备补充速度仍然不逊色,且随着新武器的加入,它的兵力持续增加,有资料称其最终兵力数超过了3万。
随着这些扩编和装备的增补,第1师的实际兵力已经相当于一个军的规模。原本计划将这个师拆分成三个整理师,但作为老牌嫡系部队,进行这种拆分显得不合适。最终,到全面抗战前夕,第1旅、第2旅和独立旅合并,重新编制出了新的第1师和第78师,并纳入了第三期调整师序列,执行二旅四团的编制。原第1师的直属部队则组成了第1军,西北补充旅和骑兵团也改为军直属。
当全面抗战爆发时,胡宗南率领第1军中的第1师和第78师前往淞沪战场参战,而西北补充旅则留守西北,后来改编为第191师,成为当初第1师的一部分。随着胡宗南集团的不断扩张,第1师的部队逐渐分化,形成了多个新的师,这些新组成的部队最终成为胡系中央军的基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