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的国军整编过程中,将军编制从“军”改为“整编师”,而师编制调整为“整编旅”,成为了改革的关键步骤。
首先,军编制调整为整编师,这一变化对直属部队的影响不大,基本上维持原状,只有少量单位增减,实质上不过是更改名称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原来的师编制被改为整编旅。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原先隶属于一个师的3个步兵团,将调整为2个步兵团,而直属队的变化也相对有限。然而,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团,战力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会影响作战能力。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实施这种调整呢?除了当时应对谈判和美国方面的需要外,蒋中正的深思熟虑则透露出更深的动机。对蒋中正而言,国军体系并非完全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构成,除了本部的亲信外,国军内还有很多外系军队,如晋绥军、川军、桂军、滇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经过长达8年的抗战,这些杂牌军的实力大幅削弱,但依然未完全消失。特别是广西的桂系,依托本省和安徽省的力量甚至有所增长,其他的杂牌军也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实力。蒋中正对这些部队的处理方式一直是,能合并就合并,能削弱就削弱,能消耗就消耗。
在整编师与整编旅的改革中,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编制。一种是3旅6团制的整编师,另一种则是2旅4团制的整编师。对于那些杂牌军,通常安排的是后者,而这一编制实力较为薄弱。按这种编制,一个整编师的总兵力约为14000人,其中一个整编旅的兵力不到6000人。与之前的师编制相比,整编旅不仅少了一个步兵团,直属队的规模也大幅缩小,战斗力和兵员几乎全数减少。若杂牌军按照这种编制进行调整,实际上战斗力量将大幅削减,损失将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由于蒋中正并未为这些杂牌军配备更先进或更重型的武器装备,杂牌军的武器水平也会远远落后于嫡系部队。这就使得杂牌军的战力和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那么,蒋中正的嫡系部队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改革的呢?首先,整编旅从3个团改为2个团,这一改动依旧要严格执行。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其他大部分单位都在1946年上半年完成了整编,且执行的时间相当紧迫。不过,具体的调整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蒋中正的嫡系部队,基本上都是按照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的,按照美国的编制标准,其兵力理论上应该达到38000人。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工作,许多部队的人数远未达到这一标准,通常都在3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各军、师、团级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额。以著名的第74军为例,在整编之前,其兵力大约为3.2万人,尽管比理想编制少了5000人左右。第74军的直属队以及其3个步兵师平均每个单位至少少了1000人。
若按3旅6团制进行调整,战斗部队将减少三分之一,显然不需要再考虑这些缺额问题。而且,整编后的第74师还将进一步裁减兵员。然而,实际上第74军在整编过程中,仅仅裁减了老弱杂兵约1700人,每个师和直属队的裁员约400人,实际调整仅相当于一个营的规模。第74军真正的调整方法是强化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的兵力可以达到3000余人,这样两个步兵团的兵力就达到了6000多人。
其整编旅的直属队则是照搬原来的师直属队,之后又对一些单位进行了补充,这样便形成了两三千人的力量。因此,第74师下辖的每个旅基本上都有近9000人的兵力,表面上看似裁减了一个团,但实际上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并没有明显减少,反而实现了兵员和火力的集中。
像第74师这样的嫡系部队处理得较为高效,甚至进行了超额配置,确保了兵力和火力的优势。其他嫡系部队也采用类似的方式来增强整体实力。例如,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他在整编时请求采用三十四年团的编制,以便使得每个团兵力达到3000人以上,虽然武器配置上不如理想,但通过对武器的强化和合并,保持了兵力和火力的平衡。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类型的整编师和整编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战斗中需要仔细评估敌人的实力。即使是同样名为整编师或整编旅,其作战能力差距可能会非常大,有时甚至相差数倍。因此,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战斗任务也是从小到大逐渐进行的,先是围歼敌人的一个团,再逐步扩大到整编旅,最后面对整编师。这一做法保证了我军能够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规模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