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东北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除了少数投靠中央军的部队,绝大部分的主力被重新编组为第49军、第51军、第53军、第57军、第67军(每个军辖两个步兵师),以及骑兵第2军(下辖三个骑兵师)。这些调整旨在加强抗战时的军力。
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东北军的一些军、师番号逐渐撤销,其余的部队因战争消耗,除了部分长官还保持东北人的身份外,其他的官兵几乎都来自关内。尤其是因为师级单位的频繁调动,很多原东北军的师级单位与它的关联也逐渐削弱,部队逐渐转变为中央军的组织架构。
以第49军为例,该军最初由东北军卫队改编的第105师扩充而来,最早包括第105师和第109师。第109师在全面抗战初期几乎全员战损,后经过补充,整编为预备第5师,并配备了东北军的库存武器。然而,这支部队在更换装备后,核心军官被替换为黄埔系将领,这导致了原本隶属于第49军的指挥系统失去了掌控,最后被调往胡宗南的指挥下。尽管如此,第49军在战后逐步向中央军化发展,虽然军长仍是出自东北军的老将王铁汉。
与此同时,第49军的师级编制也发生了频繁变化。直到抗战胜利,该军所辖的三个步兵师分别是第26师、第79师和第105师。其中,第26师最初隶属于川军,在抗战中逐渐转为中央军系统;第79师属于中央军旁系部队;而第105师则由东北军的原部队转型为中央军旁系。可以说,到抗战胜利时,第49军已经变成由多个来源组成的中央军旁系部队,但其军长王铁汉,作为一位资历深厚的东北军将领,仍保有对部队的影响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军队进行统一整编,第49军被改为整编第49师,原有的三个步兵师改为整编第26旅、第79旅和第105旅。整编后的旅采用两团制,使得整编第49师的兵力大致为两万余人。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整编第49师是最早参战的部队之一,主要参与了华东的苏中地区战斗。
在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中,第二战便重创了整编第49师的主力。在战斗中,整编第49师的师部和第26旅大部被歼灭,而第79旅也在杨花桥被击溃。此外,第99旅和第105旅也损失惨重,总计伤亡人数超过一万人。特别是在李堡战斗中,整编第49师尚有战力的第105旅旅部及一个团也被消灭,至此,整编第49师在苏中战役中几乎丧失了大部分作战能力。
尽管折损严重,蒋中正仍然认为整编第49师的出力不小,因此战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兵员补充。尤其是王铁汉,作为一位资历老道的将领,在国民党军高层中有一定话语权,因此,几个整编旅和团的编制得以保留,尽管部分损失的重型武器并未完全补齐。
1947年,国民党军对整编旅的编制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的两团制改为三团制。由于当时战斗需要,部分部队通过增设一个团来满足编制需求。然而,整编第49师的命运很快发生了变化。1947年7月初,陈诚下令将整编第83师的第55团划拨给整编第49师,作为其直属步兵团。此外,整编第49师还被增加了一个团,使得其编制达到了7个团。
这一调整背后有特殊背景。1947年夏季,国民党在东北战场遭遇了巨大损失,蒋中正计划让陈诚取代熊式辉、杜聿明成为东北最高指挥官。为了增强东北战场的兵力,陈诚决定将整编第49师调往东北。由于整编第49师的原始编号来自东北军,且王铁汉是东北军出身的将领,因此他对陈诚指令的服从度较高。陈诚决定为增强该师的战力,增加其编制并赋予其更多兵力。尽管如此,整编第49师在抵达东北战场后遭遇了惨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