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这个群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无论是历史的战争岁月,还是相对平和的富足年代,乞丐总是存在的。乞丐这个古老的“职业”,由于其特殊性,通常被视作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对这些乞丐的生活缺乏关心和记录。然而,在清朝的历史中,却有一位乞丐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了许多人传颂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武七(训),一位被誉为“千古奇丐”的人物。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被朝廷授予了“义学正”的名号,并获得了皇帝的赏赐,黄马褂一件。
据《清史稿》记载,武七生前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他用自己38年如一日的乞讨所得,不仅为自己积累了财富,甚至将所有积蓄都用于建设义学——类似于希望小学,并且一生中共创办了三所义学。那时的教育资源极为稀缺,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负担学费,而一个乞丐竟能通过自己辛苦攒下的铜板来办学,培养了无数有才之士,实在令人钦佩。
武七的故事要追溯到1838年,那个时候,他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的武家庄。由于家境贫寒,父母也不识字,武七从小便生活在困苦之中。7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武七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只能靠乞讨为生。有一次,他路过一所学堂,看到了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正在读书,心生向往。他好奇地询问旁人:“这些人在做什么?”旁人回答说:“他们在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当官,才能衣食无忧,再也不需要乞讨。”这简单的回答深深触动了武七。从那时起,他便将每次乞讨得来的铜板默默攒起来。
当武七终于攒够了一些零钱后,怀着激动的心情,他去到学堂,向老师表达了想要读书的愿望。然而,老师看着他递来的零钱袋,满脸不屑地把钱袋扔了出去:“一个乞丐竟然想读书,立刻给我滚出去!”这番侮辱让武七深感羞辱,也让他明白自己永远无法走进书堂。从此,武七将自己的心愿深藏心底,继续沿街乞讨。
七年后的某一天,已经成长为青年的武七来到了一个地主家,找到地主要求做长工。由于武七身体健壮,老实肯干,地主同意了他做工的请求。尽管每个月只能拿到微薄的工钱,但相比以前的乞讨生活,武七已经感到无比满足。刚开始,他生活得非常节俭,省吃俭用,将赚来的钱一点点存了下来。
然而,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每次工钱都要随身携带,既不方便也容易丢失。经过深思熟虑,武七想到一个解决办法:他请求地主为自己写一份证明,允许他将每月的工钱存在地主家,等到合同期满后再一起取回。地主同意了这个请求,并写下了证明。这样一来,武七每个月的薪水都安全存放在地主那里。
然而,三年后,武七准备去取回自己的积蓄时,地主却变了脸,称自己早已结清了工钱。当武七拿出那份“证明”时,地主不以为然,反而讽刺道:“这是什么证明?这不过是我随手写的两句诗,你是从哪捡来的?”武七无法识字,完全相信了地主的承诺,没想到他被陷入了骗局。地主还反过来诬陷武七是个赖账之人,并指使手下将武七毒打一顿。面对这一切,武七感到万分痛心,这三年的辛劳与积蓄瞬间化为乌有,甚至还被人冤枉。
这一事件对武七打击巨大,他病倒了,三天未曾进食。或许正是这三天的病床,他彻底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并决心立下了新的目标: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办起属于他们的学校。
14岁那年,武七开始为地主家做长工,三年过后,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他痛定思痛,决定重新回到乞讨的生活,但这一次,他的乞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创办义学,让更多贫困的孩子有机会读书。在那个时代,要靠乞讨积累足够的钱并非易事,但武七不怕艰难。他将别人施舍给他的物品换成了铜钱,每天尽量省吃俭用,而自己吃的却是最粗陋的食物。
为了积攒足够的办学资金,武七在农忙时节会帮助地主收割庄稼,干活卖力,得到地主的喜欢。此外,他还为杂耍班子帮忙,尽管他不会杂耍,但他却勇敢地“跑龙套”,参与一些高风险的表演,比如胸口碎大石,虽然每次都面临生命危险,武七依然坚持着。这一切的努力最终为他的办学梦想积累了足够的资金。
20多年后,武七已经拥有了230亩田地,这是他为办学准备的学田,同时他还将3800多吊钱存放在杨树坊家里。虽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但武七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他没有选择享受,而是继续为义学的梦想而努力。然而,要办学并非易事,尤其是他乞丐的身份让人质疑其能否担任校长。
为了让学堂更具权威,武七去找了当时当地声望很高、为人正直的举人杨树坊。虽然起初杨树坊并不愿意接受武七,但武七并未气馁,坚守在杨府门前跪了整整两天,最终感动了杨举人。杨树坊答应帮助武七保存资金,并且愿意协助他办学。
光绪14年(1888年),武七终于用自己的积蓄和杨树坊的帮助,在家乡柳林镇建立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接下来,他又在馆陶县和临清县相继创办了两所义学。这三所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机会,武七的名字也因此在历史上永垂不朽。
尽管武七一生贫困,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义”。他为办学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为自己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清廷得知后,特意赠送了200两黄金,并免除学田的税收,甚至给他赐名“武训”。
1896年4月23日,武七因病去世,享年59岁。他的死,仿佛是与他的梦想永远告别,但他的精神却如同那飘扬的书声,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