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何无法完成全国统一?
原因有很多,但与诸葛亮作为核心领导者的致命缺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个缺陷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揭晓这个谜团。
若我说诸葛亮缺乏识人之能,或许会遭到许多朋友的反驳,纷纷质疑:诸葛亮怎么可能不会识人?他在《将苑》中所阐述的“识人七法”可是雕刻得非常清晰。
那么,这七条标准具体是怎样的呢?第一条是:以是非之事考察其志向;第二条是:通过辩论的言辞来观察它的变化;第三条是:咨询其谋略来判断其智识;第四条是:告知其祸难以考察其勇气;第五条是:借酒醉之以显其本性;第六条是:以利益相诱来观察其清廉;第七条是:通过设立期限来检验其可信度。
细看诸葛亮的这七条识人标准,其实非常仔细、微妙,构成了一套系统而理想化的人才识别方法,但问题在于这里面隐藏的苛刻与严格。
在我们赞美和研究诸葛亮的识人七法时,不要忘记一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认真思考这七法,似乎是对能人志士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责的地步。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同时满足这七条标准呢?在三国时期,我相信几乎没有这样的人,纵观整个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我也是难以想象能找到任何一个符合诸葛亮标准的人才。
更何况,如果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按诸葛亮的这些标准去评估这位兼具天文地理才能的孔明,恐怕他至多只能在田间耕作,未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当诸葛亮仙逝于五丈原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这显然与他的人才观和用人政策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当邓艾悄然渡过阴平,直逼成都之时,城中虽有兵员数万,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肩负起指挥的重任,最终导致刘禅不得不选择投降,这一幕令人心痛和惋惜。
在识人和用人的方面,诸葛亮不仅未能与曹操相提并论,连刘备都要在此方面胜出几筹。比如庞统在耒阳间醉酒百日,无心于政务,而依照诸葛亮的识人七法,这无疑可以被视为“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然而,刘备没有因庞统的行为而草率地将其排除,反而派遣张飞和孙乾去调查实际情况,发现庞统确有过人的才华,立刻便给予其重用。
归根结底,刘备在用人之道上显然比诸葛亮更为明白,他更懂得根据整体大势、实际需求和时势来选择人,有效的运用人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苛责他人。
在这个层面上,齐桓公曾向管仲请教过一个问题:“我沉迷声色犬马,是否会对我的霸业造成不利?”如果用诸葛亮的识人七法来判断,齐桓公大概只会被视为无能之辈。
管仲的回答可谓精辟:“这些都是枝节之事,与霸业无关。要成就霸业,最忌讳四种行为,那就是不识贤才,识贤却不用,无敢任用贤良,还要同时用小人。”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对事务的关注细到什么程度?“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有人或许会指责他专权,但我更认为他不过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入得了他的法眼而已。
蜀汉后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迫局面,归根结底与诸葛亮对人才的苛刻观念有着密切关联。
蜀汉无法统一全国的原因,管仲早已深刻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