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底,邱清泉得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被何应钦提名为新1军的军长。那时,他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担任副主任,而这次提名无疑意味着他的军旅生涯将迎来一次重大转折。在所有被提名的人中,邱清泉名列第一,黄维和李及兰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按照惯例,提名名单中排名第一的人通常是最终的选择,变化极少。事实上,何应钦原本并未打算提名黄维和李及兰,这两个名额是陈诚的坚持所带来的。毕竟,邱清泉是黄埔二期的学员,而黄维和李及兰则是黄埔一期的老将,且都由蒋介石的心腹陈诚推荐。如果不给陈诚一个交代,显然也有些不妥。
经过一番评估,最终李及兰被淘汰了。虽然李及兰履历并不突出,但黄维的资历、战功不可小觑。然而,何应钦对黄维的提名却有所抵触,因为两人之间长期以来并不和睦,何应钦并不愿意将黄维这样一个由陈诚推选的人送进新1军。
何应钦的反对理由很简单,他认为虽然邱清泉和黄维都曾在海外留学,但邱清泉在德国的学习经历更加深厚,达到了两年半,而黄维的海外学习时间甚至不到半年,这其中还包括他返回中国的几个月。因此,何应钦与蒋介石都认为,邱清泉无论从背景、能力还是经验上,都更适合担任新1军军长。
尽管正式的任命尚未下达,邱清泉已然清楚自己将成为新1军的军长。毕竟,作为曾经的蒋介石侍从室参议,他与蒋家仍保持着一定的人脉。知道结果后,邱清泉便开始着手为接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他深知,新1军的责任重大。
新1军看似只是一个军的编制,但它实际上汇聚了当时中国驻印军的所有兵力。相比国内的其他军队,这支部队承担的是更为独立和复杂的任务。能够担任这样一支重要部队的军长,无疑是一份巨大的荣耀。邱清泉开始寻找合适的参谋长,并委托参谋长组建参谋班子。同时,他也通过关系找到了外事部门,弥补自己在外事礼仪方面的不足。考虑到自己离开德国已久,他还专门重温了西餐礼仪,确保自己能够适应即将面对的外交事务。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时,邱清泉却遭遇了来自两位老上司徐庭瑶和杜聿明的联名反对。两位老上司的反对令人惊讶,因为通常情况下,老上司应该乐见下属被提拔,哪怕没有机会,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为部下争取职位。然而,作为蒋系部队中装甲兵一脉的领军人物,徐庭瑶和杜聿明反对邱清泉担任新1军军长,显得颇为异常,令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深意。
原来,徐庭瑶和杜聿明的反对并非源自个人对邱清泉的成见,而是出于公心,尤其是杜聿明,他担心邱清泉的暴脾气与史迪威的性格会发生冲突。杜聿明与史迪威交手多次,深知与史迪威打交道需要极大的耐性和策略。他认为,邱清泉那种直率的个性,与史迪威可能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毕竟,史迪威在中国战区的权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两人关系破裂,后果难以预料。
此时,蒋介石对史迪威的信任已经大大削弱,尤其是在史迪威自己放弃部队独自逃到印度的事件后,蒋介石对他的看法变得更加负面。如果邱清泉成为新1军军长,他与史迪威的冲突恐怕不可避免。而史迪威不仅掌握着美援的分配权,也在许多事务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杜聿明和徐庭瑶的反对,最终让何应钦意识到,他挑选新1军军长时忽略了与史迪威打交道的能力这一重要因素。何应钦急忙将此事上报蒋介石,蒋介石听后也表示认可。面对两位老上司的反对,邱清泉并未像大多数人预料的那样愤怒,他冷静地接受了现实。
邱清泉虽然看似刚烈,但实际上他心思细腻,并非表面上那么易怒。虽然他在抗战期间也写下过几首颇具文学素养的诗句,但他并不因小事发火。面对老上司的反对,邱清泉并没有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反而平静地应对了这一切。
不久后,邱清泉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第5军副军长,但并未兼任师长,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师长。这一结果令邱清泉感到失望,毕竟,副军长的职务若不兼任师长,往往意味着无权无势。于是,他以请假探亲的方式暂时离开了军队。
尽管如此,邱清泉最终也在昆仑关之战后得到补偿,他被任命为第5军的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