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公认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然天命有常,尧帝并不长存,桀帝也无法维持统治。唐朝虽然延续了两百多年,却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最终崩溃,成为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牺牲品。每当大一统帝国崩塌,都会引发新的帝王争霸之战,封建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而这场乱世的终结者,便是赵匡胤,他扫除群雄,平定四方,最终建立了大宋王朝。
唐僖宗在位时,黄巢大起义震动了整个朝廷。唐朝为平息这场起义,几乎倾尽了国力,经历了巨大的战争消耗,才勉强恢复了局势。就在黄巢起义平息的次年,唐朝中和五年,山西汾州平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婴儿,名叫侯益。侯益的父母为农民,日常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完全没有料到,这个婴儿会在日后成为一位传奇人物。
侯益成长的过程中,并不甘心平凡的农民生活,渴望有所作为。而当时唐朝已陷入战乱,社会动荡,侯益从小就热衷于武艺,喜欢舞枪弄棒,天性彪悍,勇敢好斗。在这种动荡时代,他毫不犹豫地扔下农具,投身军旅,加入了山西地区的大军阀李克用的队伍。根据《宋史》记载,侯益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很快赢得了军中的认可,成为护卫指挥使,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侯益作为唐朝人,怎么会出现在《宋史》中呢?事实上,侯益的人生堪称传奇,他经历了唐朝的末期,历经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最后在宋朝建立时依然活着。他生于唐朝的僖宗时期,死于宋朝赵匡胤的统治下,整整活了八十岁。《宋史》记载,侯益在乾德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死亡标志着他经历了跨越三个不同朝代的漫长人生。
侯益在宋朝得到了赵匡胤的厚待,被任命为官职,且享受与丞相同等的礼遇,甚至被追赠为中书令。由于侯益的特殊身份,宋朝史官将他列入《宋史》,如果将他归入唐朝史或五代十国史,则无法全面展示他的丰富经历。
唐朝在黄巢起义后进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战乱不断,时局动荡。而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最残酷的时代之一,许多小国和短命朝代更替频繁。侯益一生经历了十三位皇帝的更替,其中包括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契丹的耶律德光等。五代时期的皇帝大多昏庸无能,暴虐残酷,侯益在如此动荡和危险的局面中,能够全身而退,并始终保持富贵,显得尤为不凡。
侯益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持续富贵,背后有其独特的“秘诀”。这个“秘诀”被后汉高祖刘知远看穿。刘知远是五代时期少数几位贤明的帝王之一,他智勇双全,眼光独到。据《宋史》记载,侯益在后晋灭亡后,迅速投降契丹的耶律德光,并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不久,契丹撤退后,侯益又投降了建立后的后汉,并被赋予更高的职务。
后汉高祖刘知远深谙侯益的心思,他曾用八个字总结侯益的为人:“貌顺朝廷,心怀携贰”。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侯益的行事风格:表面顺从朝廷,心里却时刻怀有其他打算。侯益从未真正忠诚于任何一位皇帝,他总是选择在新政权出现时立刻投降,同时心怀二心,寻找新的依靠。在侯益归顺后汉的同时,他又悄悄投降了后蜀的孟昶,接受了后蜀的任命。
因此,侯益的一生,实际上是一次次背叛与投降的过程。他先后背叛了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蜀、后周六国,以牺牲忠诚和道义为代价,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事业与财富。《宋史》对侯益的评价极为严厉,指责他反复无常,违背了忠臣的道义。尽管如此,侯益依旧保持了自己的富贵,而他的名声却因背叛和自私的行事方式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