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心目中,明朝总是一个非常坚硬的朝代。它始终秉持着“不议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政策,强调“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然而,世人对明朝的皇帝印象并不全是正面的,尤其是一些皇帝的性格和行为,让人难以称道。有的喜欢做木工、有的沉迷于玩乐、还有的痴迷于炼丹。而在这些皇帝中,给人较好印象的,莫过于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皇帝,一位是明朝的开国君主,堪称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农民皇帝”;另一位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明君——朱棣。朱棣的最大缺点恐怕就是靖难之役,虽然继位方式略显不正,但除去这一点,他毫无疑问是位英明的帝王。修订《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若非帝王,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将领。不过,这两位帝王都未必是明朝最擅长权谋的皇帝,若论操控权力的本领,嘉靖皇帝才是真正的高手,比朱元璋和朱棣都要更为老练。
然而,在生活作风上,嘉靖远不如他的祖先,这也让世人对他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印象,常常记住的只是一个昏庸的道士皇帝。他就是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任皇帝,曾从藩王升为皇帝。自小,朱厚熜聪慧过人,刚学会读诗几次,就能背诵出来。稍微长大些,他便开始读古籍,大学和《孝经》很快便能熟读。父亲去世时,他仅十二岁,却已能在长史的辅佐下接管王府。
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意外猝死,且未留下继承人。首辅杨廷和依据朱元璋的遗诏,在五日内召朱厚熜前来京城继位,时年只有十四岁。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初到京城,便与大臣们发生了两次激烈冲突。第一次是关于如何进入京城的问题,杨廷和希望他以太子身份通过东华门进入,并住在文华殿,但朱厚熜坚决不同意,他坚持认为遗诏已指定他为皇帝,而非皇子。最终,他从大明门进入,成功登上了奉天殿。第二次争议出现在他父亲的追封问题上,众大臣认为应追封正德皇帝,而朱厚熜坚持要为自己父亲追封帝号。他在这两次较量中都获胜,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开始把握朝政大权,并着手扭转宦官专权和朝政败坏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尽管他聪明过人,但能与他打交道的只有像徐阶、严嵩这样精通权谋的老练官员。嘉靖皇帝不参加朝会,但这并未影响他对朝廷事务的掌控。他始终保持对军权和兵权的控制,只不过他从未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途。受小时候环境的影响,他迷恋于追求长生不老,因此频频受方士和道士的蒙骗。同时,他极度自信,以至于任用严嵩为宰相,致使朝廷腐败,吏治败坏。
值得注意的是,严嵩并非全然是奸臣,他是个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只是像嘉靖一样,更注重个人私利。除却严嵩这一恶名昭彰的权臣,嘉靖年间也曾出现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徐阶、高拱、王守仁、张居正、戚继光、李成梁等。在帝王之术上,嘉靖并不逊色于朱元璋和朱棣。如果他能将精力集中在朝政上,明朝或许能够走向一个新的巅峰,至少不会日渐衰退。
可惜,嘉靖并未如此行事。他的治国方式显得格外神秘,且充满了迷信。因迷信长生不老的学说,这位聪明的君主经常上当受骗。例如,他竟然听信道士的话,坚决不与自己的儿子见面,认为“二龙相见,必有灾难”,因此他几乎没有与太子见过几面。正是这种迷信,才让徐阶能够利用这一点,最终成功扳倒了严嵩。
参考资料:《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