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名字至今仍广为人知,人们对他的认知,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一名著的影响下,把他视作了一个拥有超凡智慧的“神算子”。的确,诸葛亮在历史上奉献了无数忠诚与才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世人敬佩。然而,历史中的诸葛亮并非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般神机妙算,实际情况远比虚构故事更为复杂。
在许多三国迷的心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若不是诸葛亮在生前错误地处决了三员大将,或许蜀汉的命运将会不同。如果其中有一位将领得以存活,或许蜀汉的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改变。
刘封,来自荆州长沙,是刘备的养子。那时的刘备已年过四十,虽有女儿,却一直未能如愿得到一个儿子继承家业。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备因为没有后嗣,于是收养了刘封,并打算让他成为未来的接班人。然而,命运弄人。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的春天,刘备的妻子甘夫人终于为他生下了刘禅,这个孩子成为了刘备的亲生儿子,而刘封则成为了刘禅的“哥哥”,但却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哥哥”关系虽然复杂,未来是否能继承大统,也充满变数。
长大后的刘封,勇猛异常,武艺出众,力大无穷。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名将一起,作为蜀汉的“第二梯队”,他参与了征服益州的战斗。《三国志》载称,刘封所到之地,战无不胜。要说刘封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莫过于他成功夺取东三郡。蜀汉在占据益州之后,势如破竹,迅速扩张。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并晋升为“汉中王”。与此同时,他让孟达占领了东三郡,而东三郡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东三郡,包括上庸郡、房陵郡和西城郡,虽然地处偏远,但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刘备担心孟达孤军难以占领,于是派刘封沿汉水南下,协助孟达攻占东三郡。刘封和孟达成功会师,一举夺取上庸。战后,刘封被升为副军将军,统领广阔的土地,手握至少五万兵马,堪称一方诸侯。
然而,刘封与孟达之所以能够轻松取得东三郡,也与蜀汉的第三条战线——关羽北上进攻曹魏的襄阳和樊城有着密切关系。起初,关羽英勇无畏,将襄樊围得水泄不通,使得守军无法调动资源支援东三郡。但就在蜀军围攻期间,关羽曾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刘封和孟达以“东三郡刚收复,人心未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这一决定,实际上改变了刘封的命运。
回到曹魏,许昌城内,曹操被关羽的勇猛吓得准备迁都。最终,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下,曹操请求东吴援助,并答应事成之后将整个江南地区封给孙权。孙权在得知后心生不满,决心背弃蜀汉,单方面袭击关羽,导致关羽的失败与死亡。孟达见局势不妙,心生恐惧,决定投降曹魏。
孟达为保自身利益,背弃了刘封,并在给刘备的辞信中推卸责任,称自己与刘封矛盾重重,无法忍受,只得投降曹魏。他甚至写信劝刘封考虑投降曹魏,免得在蜀汉将面临政治清洗。尽管如此,刘封仍坚持忠于蜀汉,誓要与孟达一战,但最后败逃成都。
当刘封返回成都,关羽死讯传来,刘备愤怒不已,责怪刘封未及时支援关羽。尽管心情愤慨,刘备最终还是不忍心直接杀死刘封。然而,诸葛亮的一句话却犹如利刃般,将刘封推向了绝境。他提醒刘备,刘封的勇猛性格,未来可能会给刘禅带来威胁。刘备顿时心有所悟,虽然难以割舍情感,但为了刘禅的未来,他决定作出这个决断。最终,刘备在悲痛之中下令赐死刘封。
事实上,刘封并非独自掌控东三郡的兵力,孟达在其中也有很大的话语权。孟达并不愿参与襄樊之战,因而向刘封进献谗言,挑拨他与关羽的关系。时至今日,人们往往忽略了刘封不援关羽的决定背后的合理性。毕竟,刚收复的东三郡,民心尚未稳定,若贸然出兵,极可能引发叛乱,得不偿失。
尽管如此,刘封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他最终选择了自尽。而另外两位诸葛亮不该杀的大将,马谡和魏延,也在历史中留有较为深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