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在讨论演义与真实历史的战争时,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想象一下,如果有几万军队在战场上展开布阵,谁愿意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单挑来决定胜负呢?现实中的战争可不是依赖两位将领的个人对决来决定胜负的。在你的说法中,关羽的刀有81斤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在真实历史中,他所使用的也并不是刀。演义中的单挑场景,的确是经过多次铺垫的,多次战斗后,若真如你所说,曹操那方若是落败,难道就没有士兵蜂拥而上进行攻击吗?
设想一下,几万人整齐地排成阵形,而主将稳坐于中军 commanding position。你试图偷袭,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使给你一把机关枪,你也恐怕无法轻易突破防线。
我个人认为,颜良能够在二十合中败北于徐晃,其武力在《三国演义》中应当是第二,仅此而已。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都可以认为关羽第二,赵云或马超也是第二,实际上观点不一致很正常,这种争论也不会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
文丑在袁军遭受大败的情况下与关羽交战,本身就因为心里不安而有逃跑的意图,因此在交战几回合后便选择了撤离。而关羽则凭借着骏马的速度从后对其进行追击,成功击杀文丑。值得注意的是,当文丑的前军已经溃败,且遭到徐晃和张辽的追击,他用冷箭射中张辽的战马,使得张辽摔下战马并无法继续交战,随后他又返回击败了徐晃。最终他在追击徐晃的过程中遭遇到关羽,被关羽反杀,这虽然是在袁军大败的背景下发生,但其实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在战斗中,关羽和徐晃的决斗时,关羽的右臂实际上是有损伤的,这种情况下徐晃进行持续战斗超过八十回合才逐渐占得上风。而在与夏侯惇的对垒中,双方只战了十几回合,夏侯惇便迅速调动手下围住关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的不自信与对结果的怀疑。对于三刀斩退文丑的战斗表现,这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总之,关羽斩杀了颜良和文丑,而当夏侯惇向关羽发起挑战时,他的胜算到底有多大?夏侯惇已经让手下士兵围住关羽,这本身就显示了他对自己能否战胜关羽的怀疑。即便如此,他仍希望通过单挑与关羽一决胜负,这是因为关羽以斩颜良和文丑的威名震慑华夏,假如夏侯惇能够侥幸取胜一招半式,那足以让他自夸半生。而且,曹操对关羽上过恩情,而关羽也对曹操怀有义气,基于这一层关系,关羽即便实力占优,也可能对夏侯惇有所留情。因此,尽管夏侯惇战胜关羽的几率不大,但出于对“名利”的追求,他只能冒险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