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9日,一封加急电报紧急送到陈毅和粟裕手中,内容让华野两位司令员感到异常意外。因为就在5月22日,伟人还曾发电报要求陈粟不要分兵,坚持在内线作战。然而,这封新的电报却要求华东野战军立即分兵出击,要求他们在七天或十天之内,以极快的速度攻占泰安县及其南北、西南一带地区,以便为刘邓大军的会师开辟道路。如果进展过慢,机会将会错失。
陈毅和粟裕在研究这封电报后,认为尽管山东战局已经异常严峻,但刘邓大军即将发动进攻,势必会对全国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分兵出击,执行一项极为关键的战略。华野的主力兵力将分成三路进行攻击。
具体部署如下:
- 左路由1纵和4纵组成,沿临蒙公路向鲁南方向推进。
- 右路由3纵、8纵和10纵组成,攻击泰安和大汶口方向。
- 中路由2纵、6纵、7纵和9纵组成,初步派遣少量兵力与北进的敌军接触,主力则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待命。
这项部署于1947年7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也就是华东野战军历史上著名的“七月分兵”战役。
起初,华野的分兵计划进展顺利。左路军屡次获胜,连续击溃了费县、枣庄和峄县,成功全歼蒋军第33旅,迫使敌军退守运河。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1纵和4纵遭遇了强敌。在攻击滕县和邹县时,两支部队都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四天未能攻下。
1纵和4纵的指挥官分析认为,之所以无法攻下敌城,主要是敌人的工事坚固,火力十分强大,再加上连续的大雨影响了物资的运输和士兵的作战状态。更为关键的是,这两个纵队分别攻击两个县城,兵力未能集中,导致进攻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1纵和4纵的指挥官决定调整策略,放弃攻击邹县,集中兵力先行攻打滕县,一旦取得成功,再转攻邹县。就在这时,蒋军已经集中兵力,7个整编师已经逼近滕县,形势变得愈发复杂。原本占据主动的华野,在局势变化下失去了歼敌的时机,只得撤退。
右路军的战斗进展与左路相似。开始时,右路军也取得了连胜,先后攻占了泰安和大汶口。然而,主攻济宁的3纵由于敌情侦察不充分,误认为济宁仅驻有1万余名蒋军,便未作充分准备便发起了进攻。结果,3纵发现济宁的蒋军不仅数量远超预期,且防守顽强,火力猛烈,进攻遭遇了严重阻力。七个整连被蒋军炮火击中,全部阵亡。最终,3纵付出了3200多人的伤亡代价。
与3纵的情况类似,10纵也低估了敌人的防守。汶上县的守军有4000余人,10纵认为他们的实力远不及自己,因此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忙发起攻击,结果汶上守军顽强抵抗,10纵连攻六天未能拿下该城。
与此同时,华野的中路军也未能幸免。南麻战役中,尽管华野兵力占优,但由于连续作战五天五夜,只歼灭了蒋军整编第十一师约1万人,而自己也付出了同等甚至更多的伤亡。面临敌军援兵即将到达,华野只得撤退至临朐西南一带集结休整。
然而,临朐却在此时被蒋军的整编第8师占领,华野的北撤通道被切断。为了打通撤退之路,华野决定向整编第8师发动进攻,趁其防御工事尚未完工、主力部队尚未到达时,试图通过进攻占据有利位置。
不过,华野的处境并不乐观。南麻战役的重大损失使得中路军急需休整,而连日的暴雨导致大量装备受损,攻坚能力大幅下降。加上临朐周围是易守难攻的地形,且暴雨导致河水上涨,给进攻带来了更多困难。
尽管如此,华野仍然决定冒险进攻临朐。虽然成功占领临朐可以打通撤退道路并激励士气,但按照华野一贯机动灵活的战术,即使通道被切断,仍然有绕道北上之可能,进攻临朐并非必选之策。
1947年7月25日清晨,当华野的主力部队6纵、7纵、9纵抵达临朐时,意外发生——蒋军整编第8师的主力已经赶到临朐。如果在整编第8师的主力到来之前发起进攻,华野的部队或许还能通过突袭取得些许优势。然而,当敌人已集结足够兵力时,继续进攻就显得更加急躁,缺乏足够的战略考量。
7月26日,华野对临朐发起进攻。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仍未能攻破临朐。30日,蒋军援兵的整编第9师和整编第64师已经接近临朐,粟裕只得命令撤退。此次战役,虽然歼敌1.8万余人,但华野自身的伤亡却达到2.1万余人,最终得不偿失。
自“七月分兵”以来,华野接连经历了滕县、济宁、汶上、南麻和临朐等多次失利,这是华野组建以来从未有过的。尤其是南麻和临朐的失败,导致华野原定的战略未能得以实施,左右两路的部队也因此暴露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此时,1纵和4纵被蒋军的8个整编师包围,急需决定突围方向。根据当时的局势,南北突围已经无望,唯一的选择是向东突围,进入沂蒙山区。然而,蒋军很可能已经预测到这一行动,1纵和4纵必须进行精心布置,才能顺利突破敌人的封锁。
于是,1纵和4纵决定实施虚假突围策略。1纵和4纵主力向西突围,而由4纵彭德清指挥的12师则伪装成主力,继续向东行进。这样,蒋军就会误以为主力部队正在向东撤退,从而分散敌人的兵力。
7月28日,1纵和4纵主力成功穿越津浦线与右路军会合。蒋军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华野成功迷惑,急忙向东增援,但为时已晚,华野主力已经顺利越过津浦线。
然而,蒋军并未完全察觉到华野的伎俩,认为1纵和4纵的虚假突围是“皮旅”在幕后指挥,从而作出错误判断,为华野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的战斗并不平静,10纵的部队也面临巨大危险。为了避免被蒋军两师压制,10纵决定强行渡过黄河,虽然过程艰险,但显示了极大的勇气。
华野通过这些巧妙的战略安排,成功打破了蒋军在山东外线的合围,逐步为与刘邓大军的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