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北宋皇宫的御厨房里,羊肉的香气整日弥漫不息。宰杀活羊的刀声、炖煮羊羹的咕嘟声几乎成为宫廷的固定背景音——仅宋真宗一朝,御厨每日宰羊的数量就高达350只!与此同时,民间百姓的餐桌上,牛肉却成了稀罕物,私宰一头耕牛甚至可能引来牢狱之灾。
然而翻开水浒江湖,画风突变: 梁山泊聚义厅里,好汉们大块分金、大碗喝酒,案上赫然摆着的,总是大块熟牛肉!从景阳冈前武松豪饮时切下的那盘牛肉,到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朱贵端上的“二斤熟牛肉”,书中描写好汉们吃牛肉的场景竟达48次之多。
这矛盾景象令人困惑:被朝廷和贵族奉为上品的羊肉,为何在水浒江湖中销声匿迹?被法律严格禁止的牛肉,为何成了绿林豪杰的“标配”?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品味一番宋代餐桌上的权力与江湖。
一、御膳房飘香:羊肉如何成为大宋“顶流”
在宋代宫廷与上层社会,羊肉的地位无可撼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宫廷御膳的绝对主角: 宋真宗时御厨每日消耗量惊人,达350只羊;仁宗皇帝夜里饥饿,心心念念的宵夜也是“烧羊”。御厨中专设“牛羊司”,负责饲养、供应皇室所需羊只,制度森严,保障供给。
士大夫宴饮的“高级定制”: 大文豪苏轼虽仕途坎坷,却始终难忘羊肉美味。被贬惠州时,囊中羞涩的他仍设法每月搞一次羊肉宴,自嘲为“美食家”最后的倔强。他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调侃:“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宰相吕大防更是自豪宣称:“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 可见羊肉在士大夫心中地位之尊。
国家礼典的必备珍馐: 在祭祀天地、宗庙等最高规格的国家典礼中,羊是核心祭品之一,与牛、猪并称“太牢”或“少牢”。《宋史·礼志》对此有详细记载,羊肉的“神圣性”由此奠定。
羊肉在宋代的流行,本质上是一种“顶层设计”的结果: 它象征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正统与精致,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更通过宫廷的推崇成为一种“制度性品味”。
二、耕牛禁令:餐桌上的“法律红线”
与羊肉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肉在宋代餐桌上的“敏感”地位。其背后,是一道严苛的“耕牛保护令”:
“牛乃耕农之本”的铁律: 《宋刑统》这部国家法典明文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处罚相当严厉。宋太宗、宋真宗等皇帝多次下诏重申禁令,强调保护耕牛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性。南宋判例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地方官胡石壁更严正指出:“当职生长田间,视牛如视人…故杀者,请从本法!”
民间食牛的“潜规则”: 法律虽严,但现实中不可能完全禁绝。老弱病残的牛经官府检验批准后(称为“状”),方可宰杀。一些偏远地区或管理松懈时,也难免有私宰。但总体而言,合法、常态化的牛肉消费在宋代平民生活中是罕见且受限制的。 普通百姓日常想吃顿牛肉,难度和风险都相当大。
这条法律红线,划定了宋代社会一种特殊的饮食禁忌: 牛肉在官方话语中,天然带有“违法”“僭越”的潜在意味。
三、水浒江湖:好汉们为何独爱“违禁品”
当目光转向《水浒传》构建的江湖世界,好汉们对牛肉的偏爱就绝非偶然了。这恰恰是小说家施耐庵、罗贯中的高明之笔:
反抗精神的“舌尖宣言”: 大碗喝酒、大块吃牛肉,成为好汉们挑战官府权威、蔑视世俗礼法最直观、最富冲击力的符号。朝廷禁止?我偏要吃!官府说牛金贵?我偏要杀!武松在官办酒店里拍桌子要牛肉(“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推说没有只有羊肉,武松直接把酒菜泼了一地——这吃的哪里是肉,分明是向官府秩序宣战!明代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早已点破:“盖彼以盗贼自居…食牛乃其性也。” 吃禁肉,就是造反者的“身份证”。
江湖豪气的“力量图腾”: 牛肉在古人观念中,常与力量、勇猛、粗犷相联系。梁山好汉们大嚼牛肉的场景(如林冲在朱贵酒店、吴用说三阮撞筹时),无不伴随着豪饮、义气和即将展开的冒险。这强烈暗示着:吃牛肉能赋予他们冲破枷锁、快意恩仇的“超能力”,与温文尔雅、细品羊肉的士大夫形象形成戏剧性反差。
身份认同的“绿林暗号”: 走进一家陌生酒店,开口就要牛肉而非羊肉,这在《水浒传》中几乎成了识别“同道中人”或“潜在客户”(如朱贵酒店专接好汉)的接头暗语。能提供牛肉的店家,往往意味着理解江湖规矩、不畏官府,甚至是梁山的情报站。
因此,《水浒传》中满纸的熟牛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它是好汉们对抗朝廷的宣言书,是豪迈不羁的力量源泉,更是绿林兄弟间彼此确认身份的江湖密码。
结语:羊肉与牛肉背后的“两个宋朝”
回到最初的问题:羊肉确实是宋代宫廷与上流社会最受欢迎的顶级肉食,这是由经济、文化和制度共同塑造的“官方品味”。而《水浒传》里好汉们对牛肉的执着,则是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表达——盘中的牛肉,是刺向腐朽朝廷的“舌尖利刃”,是燃烧在草莽英雄胸中的反叛烈火。
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的是汴梁皇宫里飘出的羊肉浓香,是士大夫笔下对羊羔美酒的精致咏叹;而当我们沉浸在《水浒传》的世界,感受到的则是梁山聚义厅里弥漫的牛肉粗犷气息,是英雄好汉们撕破礼法、追求自由的磅礴力量。
这羊肉与牛肉的滋味分野,恰如历史的两面:一面是精致典雅的庙堂秩序,一面是快意恩仇的江湖野望。 下次再听人争论梁山好汉为何不吃羊肉,你大可微微一笑——好汉们的餐盘里,盛放的本就不是食物,而是那一腔掀翻世界的豪情!
参考资料: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记载皇室肉类消费)
脱脱 等.《宋史》.中华书局.(礼志、食货志相关内容)
窦仪 等.《宋刑统》.法律出版社.(卷十五“故杀误杀官私马牛并杂畜”条)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卷九对《水浒》食牛肉的评论)
程民生.《宋代畜牧业略述》.载《河北学刊》.1990年.(宋代畜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