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从南方起步,最终统一全国的王朝。它不仅在军事上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其经济也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晋商、徽商等商人集团的崛起,正是在这个时期,标志着明朝是一个富庶而繁荣的王朝。更有甚者,到了明朝的后期,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经济繁荣,明朝的财政却在后期不断出现严重问题。到嘉靖末年,国库的库存银两已不足十万,而每年的财政赤字却高达一百四十多万两。一个经济如此蓬勃发展的王朝,怎么会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困境,甚至连打仗的钱都无以为继?究竟是谁拖垮了大明王朝的财政呢?
官商勾结
官商勾结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几乎每个朝代都未能避免,而在明朝,官商勾结的现象尤为严重。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源于朱元璋建立的官员俸禄制度。朱元璋将官员的俸禄设定得十分低,仅够养活自己一家。然而,官员做官并非仅为了糊口,显然这种微薄的俸禄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便为官商勾结提供了温床。官员需要借助与商人的勾结,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明朝时期,商人与官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商人的财富往往也就代表了官员的利益。尽管工商业十分发达,但由于官员的操控,商税被设定得极为低廉。更有甚者,商人为了逃避税务,偷税漏税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茶税在一些产茶大省几乎低到荒谬的程度。而令人愤怒的是,官员与商人不仅仅停留在逃税这一层面,他们还与海盗勾结,参与走私贸易,赚取巨额财富,却从未向国库缴纳一分钱。崇祯年间,当朝廷为筹集百万军饷以应对辽兵入关时,募捐的结果仅为五万两;但当李自成入京时,却从这些官员家中搜出了七千万两白银。显然,明朝的财政危机,正是商人和官员的联合行为所导致的。
皇室宗亲
除了商人和官员,明朝的皇室宗亲也是导致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朱元璋的政策。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忍受饥饿,甚至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因贫困而死。因此,在成为皇帝后,他为了确保自己的后代不会遭受贫困,制定了一项关于皇室宗亲的俸禄制度。
根据朱元璋的规定,亲王的俸禄为一万石,郡王为二千石,镇国将军六百石,公主和郡主也有着高额的俸禄,等级较低的乡君也能领取二百石的俸禄。如此丰厚的待遇使得所有皇室成员从十岁起便可以开始领取俸禄,且没有人数限制,导致皇室成员不断增加。最初,皇室成员人数还不多,国库尚能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人口暴增。明朝建立之初,皇室成员不过几十人,然而三十年后,这一数字便增长至三百多人。到了明朝中期,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数十万,而到崇祯年间,更是突破百万。如此庞大的皇室宗亲群体,衣食住行全由国库承担。国库哪里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呢?最终,国库的财政状况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销,导致国家财力日渐匮乏,无法进行其他有益的支出。
总结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商人和官员通过控制明朝财政的流入,使得大明国库的收入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皇室宗亲则掌控了财政的流出,使得国库无力承担其他必要的支出。这样一来,财政缺乏保障,国库的银两只能流入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手中,朝廷也因此陷入了财政困境。明朝最终因财政空虚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其灭亡几乎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商人与官员的联合牟利,还是皇室宗亲的无节制支出,均是导致大明王朝财力枯竭的主要因素。一个没有足够资金支撑其运转的朝廷,最终注定会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