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封赏泛滥,官职设立的数量极为庞大。据统计,洪秀全一共封赏了超过2000个王爵,其他各类官职更是无法计数。然而,有一个官职却始终没有轻易赋予任何人。回顾太平天国十四年的风云变幻,这个职位只有13人曾经担任过,那就是“军师”。
提到军师,大家自然会想到那些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如姜子牙、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这些智囊人物在背后筹划、指挥,屡屡以智慧影响战局。然而,太平天国的军师与这些古代英雄人物有所不同。诸葛亮除了是军师外,还兼任丞相、统帅等职务,拥有多重身份;而其他几位,如姜子牙、张良、刘伯温等,更像是为君主提供决策建议的智者。但太平天国的军师不仅仅是智囊角色,他本身的身份地位极其崇高,几乎处于天王洪秀全之下。
太平天国的军师职务首次设立是在1951年永安建制时,随着封王的开始,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等人组成了太平天国的核心统治层。除了洪秀全,其他五人也分别封王并担任了正副军师职务。具体来说,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等四人,除了封王外,还担任了正副军师一职。而像石达开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尽管在军事上有着极大贡献,却并未获得军师之职。这显示了军师这一职位的至高无上,拥有军师职位的人必须是王爵,而即使封了王,未必能够获得军师的封赏。
根据《天王诏旨》中的记载:“总制次递达丞相,丞相达军师,军师转奏。”而1853年公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也写明:“军师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军师的权力是直接向天王负责的,其他一切命令和意见必须通过军师转交,才能得到执行。
在太平天国早期,军政大权主要由几位军师掌控,其中以东王杨秀清的权力最大。因为“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杨秀清实际上成了军政的实际领导者。由于军师的权力过大,甚至出现了百姓和士兵只知道东王杨秀清,而不知有天王洪秀全的现象。清廷当时甚至认为洪秀全是杨秀清为了迷惑人心而编造的神话人物。
除了担任东王和军师,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中还被视为“天父”的代言人。过高的威望和权力让他的个人欲望膨胀,这引发了洪秀全的猜忌,并最终导致了天京内讧的爆发,杨秀清也因此被杀。
这起事件让洪秀全意识到,军师的过大权力可能会威胁到天王的地位和威望。因此,在天京事变后的两年里,军师这一职务被洪秀全亲自担任,他宣称“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即使是帮助他铲除杨秀清的功臣韦昌辉,或是战功显赫的翼王石达开,也未能获得军师的封号,只有副军师的身份。石达开未能获得军师职位,也让他感觉到洪秀全对自己的猜疑,最终他不得不带兵出走,转战全国。
为了制衡军师的权力,洪秀全在太平天国的官制上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处理日常政务的六部。这六部相当于传统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通过这一改革,六部丞相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不再是各王府的附庸,而是在各自的部门中独立管理事务,直接向洪秀全负责。
因此,虽然洪仁后来也被封为军师,并且在《天王降旨》中有了“军师宣列王,列王宣掌率以下官,一体遵行”的指示,地位甚至超过了陈玉成、李秀成,但在安庆失陷之后,他很快便被革职。这表明,此时的军师职务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权力象征,实际管理工作已交给了中央六部,军师的地位大大降低。
通过改革六部并削弱军师的权力,洪秀全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杨秀清的制约。他能够依据个人的意愿,随时封赏或处罚任何下属,包括陈玉成、李秀成等忠诚的将领,他们再也无法抗衡,错误发生时,立即受到处理,不问青红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