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9年,康熙帝终于将曾经权倾一时的鳌拜抓捕入狱,而同年鳌拜在狱中去世。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鳌拜并非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身世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门之后。那么,鳌拜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将领,逐步崭露头角,最终掌握政权的呢?
关于鳌拜的具体出生年份,史书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现有的资料表明,鳌拜的祖先曾是女真部落中的一位首领,他的家族在早期便紧密地与努尔哈赤的家族相依附,逐渐成为了隶属于皇族的镶黄旗的核心成员。女真族最初凭借骑射之能征战四方,清朝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他们用血与汗拼搏而来的。因此,女真贵族中的许多人都出自拥有军功的将门世家,而鳌拜虽然并不出生于显赫的家庭,但他敢于拼搏,凭借自身的勇气和胆略逐步接近权力的中心。
在女真军与大明对抗之时,尽管他们有强悍的骑兵与步兵,但在水上作战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大明的水军强大,经常通过海路对女真后方进行奇袭,令女真不得不忧心忡忡。虽然女真短期内难以建立强大的水军,但他们最终想出了一个战略计划——攻占明军水路的关键据点——皮岛。皮岛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努尔哈赤在位时未能攻克,而即便皇太极继位后,这个问题仍困扰着他,导致他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来攻占此岛。在这一关键时刻,年轻的鳌拜主动请缨参战,并立下军令状。凭借着他的拼劲和勇气,最终帮助女真部队攻克了皮岛,这一战让鳌拜的才干初现光芒。
随着女真大举入侵大明,鳌拜逐渐参与了更多的战役,凭借其出色的战功,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然而,单靠战功,鳌拜可能并不会像后来的历史那样权势滔天。实际上,他的飞速崛起与女真内部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导致女真内部因继位问题发生了剧烈的权力斗争。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实力与法理支持不同,成为了主要的竞争者。多尔衮握有实权,而豪格则有更强的法理依据。经过一番协商,两人都未能登基,而是将皇位交给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尽管多尔衮未能成为皇帝,他却以摄政王的身份,实际掌握了大清的政权。而豪格在支持者的帮助不力下,很快被视为政治对手,成为了清算的对象。作为镶黄旗的成员,鳌拜自然站在豪格一方。随着多尔衮的掌权,鳌拜等“豪格党”的余党便成为了清除的目标。
公元1644年,鳌拜随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一同出征,参与讨伐李自成的战斗。战争原本应当顺利结束,鳌拜也理应得到应有的奖赏,但由于阿济格的失误以及多尔衮的政治斗争,鳌拜不仅未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责罚。面对这一局面,鳌拜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直到1648年,他协助平定了张献忠的叛乱,屡立战功,但依旧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甚至多尔衮还屡次找借口想要除掉他。幸运的是,鳌拜每次都侥幸逃脱。直到1650年,多尔衮即将去世时,再次企图除掉鳌拜,但鳌拜依然幸运地避开了这一杀身之祸。如果不是多尔衮去世,鳌拜可能还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然而,多尔衮的去世改变了鳌拜的命运,顺治皇帝继位后,开始大力整顿多尔衮时期的专权。顺治帝对多尔衮的专权深恶痛绝,一上任便为那些曾遭受多尔衮打压的大臣们“平反”,鳌拜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获得了顺治帝的赏识。然而,鳌拜的崛起并非偶然,还有更为深层的背景。
在清朝建国初期,女真实行的是部落联盟形式,许多有实力的部族首领以及亲戚们的权力相当大,导致大汗的权威并不稳固。然而,随着皇太极的在位,皇族与旗主的权力逐步被削弱,越来越多的能臣得到了提拔。顺治即位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顺治去世时,辅政大臣中竟没有一位是爱新觉罗氏。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的实力无疑最为强大,几乎成为了顺治死后最有可能掌控政权的人。尽管鳌拜手握权力,但他并不像多尔衮那样有皇族出身,且康熙虽年幼,却具备真正的旗主身份。尽管鳌拜拥有极大的权力,但在康熙面前,他仍需要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