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清朝发生了一起让全球震惊且难以理解的事件——慈禧太后向各大列强宣战!这一举动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令世界为之一震。作为一位深谙权术、擅长把控人心的女性,慈禧太后已经主宰了中国几十年之久。她一定还记得四十年前,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咸丰帝仓皇逃至承德避暑山庄的狼狈情景;更不可能忘记五年前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这些刻骨铭心的屈辱一直缠绕着她。她明白西方列强的军力之强大,那时年过六十的她,难道已经陷入疯狂?竟敢向强大的列强宣战?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慈禧作出如此极端的决策?
然而,慈禧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失去理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此次宣战的背后,实际上是源于一起假情报事件的发生。1900年5月20日深夜,一位急匆匆赶到荣禄府门前的人影吸引了注意。此人正是荣禄手下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带来了一份震惊朝野的密报。密报的内容简洁而直接:“各国联合决定,要求皇太后将政权交给光绪皇帝。” 荣禄看到这个消息后,内心震动不已,不禁想起一年前的戊戌政变——当时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导致维新变法彻底失败。荣禄知道自己在政变中的关键作用,若光绪帝复位,他的政治生命将岌岌可危。整夜未眠,次日一早,他急忙进宫将这一消息传达给慈禧太后。
慈禧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大为震惊,心中愤懑难平,泪水止不住地流下。她深爱的权力正面临丧失,这种威胁让她的愤怒愈加无法控制。此时,清晨的御前会议上,慈禧痛哭失声,向众臣披露了这一消息,朝廷内外的大臣们顿时惊愕不已,皇亲贵胄们的情绪激动,竟有二十多人在场当即抱头痛哭。大臣们纷纷表示效忠太后,发誓支持她。慈禧在愤怒的泪水中坚决表示:“既然不战则亡,那就战!若死,就死在一起!”会议变成了实质上的“战前总动员”。随即,京城大门被打开,义和团的成员开始大规模涌入北京。
随着义和团人数的不断增多,他们打出“灭洋”的口号,肆意抢掠西方商铺,并对外国人发起攻击。西方列强终于无法忍受义和团的暴行,要求清朝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制止。然而,慈禧并未立即答应他们的要求。她认为,虽然义和团主张“灭洋”,但并无反清之意,而且她本人对外国人心存深深的敌意,因此一直对义和团保持宽容态度。事实上,慈禧太后在将义和团引入京城时,正是想借此力量对抗外来列强的压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发布了正式的《宣战诏书》,宣布大清帝国向列强宣战。事后,许多历史学家对她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慈禧一贯做事谨慎,此次宣战显得异常急促,显露出她虽是一个精明的政治人物,但在此事件中,她更像是一个因情绪冲动做出决定的女人。
那么,这个引发巨大波澜的假情报究竟从何而来呢?经过调查,最终揭示,原来这则假情报来自上海英商经营的《北华捷报》上的一篇社论,内容主张慈禧应将政权交给光绪帝。文章随后被转载到《字林西报》,并且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一些人添油加醋的改编,最终被江苏粮道罗嘉杰得知。由于未对该情报进行核实,他便急忙指派儿子将这一消息急匆匆地送往荣禄,而荣禄在未确认真伪的情况下,也直接将这一情报交给了慈禧太后。就这样,一场历史性的灾难竟源于一则小小的误会。
尽管最初因愤怒而采取了激烈的行动,事后,慈禧仍保有足够的冷静。在实际进攻过程中,她并没有倾全力发动全面战争,而是试图通过攻击外国使馆,迫使列强撤回所谓的“归政要求”。然而,事实上,外国公使们并没有提出这种要求,他们仅仅是在义和团和清军的双重威胁下展开了抵抗。荣禄也意识到这场冲突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他故意装病,并且派出缺乏重型武器的董福祥率领的土匪军进行进攻,这使得战斗看起来没有那么致命。这一举动使得广州的李鸿章得知后忍俊不禁,甚至向媒体开玩笑道:“大家放心,使馆不会有事。”
然而,没过多久,八国联军闯入北京,列强们肆意掠夺紫禁城。尽管慈禧没有因此受到惩罚,但她依旧牢牢控制着自己的权力宝座。尽管这场事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慈禧始终只关心自己是否会失去这份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