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著名将领韩擒虎,原名擒豹,字子通,出生于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年少时,韩擒虎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与智慧,个性粗犷豪迈,颇具豪杰气概。相传,他在十三岁时曾亲手捉拿一头猛虎,因此改名为“擒虎”,这一事件也让他声名远播。
韩擒虎的父亲韩雄以其勇猛与气节闻名于世,曾在北周担任官职,最终升至大将军,并且担任洛阳、虞州等八州的刺史。自幼喜好读书,广泛涉猎经书、史书和百家之言,颇有学问。北周太祖宇文泰曾因其与众不同的才华,特意让他与太子一道游玩。随着韩雄屡立军功,他最终被任命为都督,并成为新安太守,后来逐渐升任为仪同三司,并世袭新义郡公。
韩擒虎不仅具备文才武略,还声名远扬。历史记载中,他曾成功说服镇守金墉城的北齐大将独孤永业归降,并屡次打击南陈的入侵。隋朝初期,隋文帝杨坚打算一举消灭南陈,吞并江南,便任命韩擒虎为庐州总管,赋予他平定南陈的重要使命。
公元588年,隋文帝发动大规模伐陈战役,任命韩擒虎为先锋。韩擒虎带领五百精兵渡过长江,夜袭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当时守卫该地的南陈士兵由于饮酒过度而未能防备,结果韩擒虎轻松夺取了城池。接着,他进攻姑孰(今安徽当涂),仅用了半天时间便攻克了该地。随后,他又攻下了新林(今江苏南京南部)。此时,江南百姓闻其威名与声誉,纷纷前来拜见他,日夜不绝。陈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也纷纷投降。
陈后主陈叔宝听闻韩擒虎即将抵达,命令将领蔡征镇守朱雀航(即朱雀桥),然而士兵们因畏惧而四散逃跑。陈将任蛮奴在隋将贺若弼的打击下,丢弃了军队,向韩擒虎投降。韩擒虎率五百精锐骑兵直逼朱雀门,陈军准备迎战,但任蛮奴却戏谑地指着他们说:“我已投降,你们还在等什么?”结果陈军士气崩溃,纷纷溃退,韩擒虎最终平定了金陵,成功活捉了陈叔宝。此时,贺若弼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隋文帝为此感到十分高兴,认为韩擒虎与贺若弼立下了不小的功劳,顺势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包括绢帛万段。回到京城后,二人却在隋文帝面前争功,各自声称自己功劳最大,互不相让。隋文帝认定他们都应得到特殊荣誉,于是将韩擒虎升为上柱国,并赏赐绢物八千段。然而,后来有消息透露,韩擒虎因放纵士兵而侵污了陈宫,因此未能再获得封爵。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名将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李靖从小便受到韩擒虎的教育,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兵法战略,李靖的初期军事才能可以说深受韩擒虎的影响。
《隋书·韩擒虎列传》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一天,韩家门前热闹非凡,仪仗队威武如同皇宫。邻居家的一位老妇见状感到十分惊讶,便上前询问。有人回答说,是来迎接“大王”的。然而,没多久,那些人便神秘地消失了。随后,有一个病重的老者迷迷糊糊走到韩家,表示想拜见“大王”。周围的人感到疑惑,问他是哪位“大王”。谁知,这位老者却回答说:“是阎罗王。”韩家人听后又气又怒,打算教训这个人。韩擒虎及时制止,平静地说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几日后,韩擒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尽管《隋书》作为一部正史,一向避免谈及鬼神之事,但这段关于韩擒虎的记载却突破了常规。这无疑显示出韩擒虎在当时的广泛影响与声誉。宋代诗人徐钧也曾写诗赞扬他:“俘主摧都锐莫当,区区破阵却争长。不堪世上无分别,自作阎罗地下王。”